王大浩,一位坚守福建南音重镇泉州半辈子的传艺人,在传承非遗的同时,秉承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海纳百川的历史渊源,吸收了许多不同的音乐养分。五年前在他从艺三十五周年洞箫独奏音乐会以及其《禅定》专辑已可一窥其貌。12月14日晚上在新近开幕的泉州大剧院音乐厅成功举行的「春晓—王大浩从艺四十周年师生洞箫专场音乐会」更可全面地看到王大浩的洞箫艺术与技艺传承。
整场音乐会王大浩虽然只担钢三首乐曲的主奏,但他委约的这三首全新创作,正正反映了他对传统与当代音乐的态度。他与笛箫演奏家、教育家张维良三十多年的深厚乐缘,也是王大浩在艺术路上不断追本溯源,求真求变的极大推动力。
《一紙相思》《清明上河图》《望明月》《潇漱》《南音四大名谱联奏》《怀念》等多首南音传统曲与当代洞箫曲先後由王大浩的学生担纲演奏。陈特超、蔡梨颖、魏伯年、何泓滨、沈艺捷、黄芳妍、王俊鹏、余冰心、潘文龙、董茹依等很好地继承了南音洞箫的传统技艺,并以之来演奏当代箫曲,诚属可喜。
分别由崔权、张健、张维良创作,于当晚世界首演的《思幽》《三秋》《春晓》依次上演。《思幽》的旋律浪漫而具活力,既有闽南侨乡幽幽的思绪,也有二十一世纪创新的都市感。《三秋》含蓄地表達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情懷,欲語還休。音乐会的压轴曲,点题作张维良的《春曉》以南箫、北箫、长笛、二胡、琵琶、大阮、古筝六种乐器重奏。南北洞簫与長笛在慢板交织在一起,有机的支声复调令人感觉温暖而绵密。快板如同曲名《春晓》一样,充满阳光般的正能量,万物生长。南簫一支独秀,与各乐器一起緊打慢唱,最後进入和諧境界。加演的《梅花操》更是由王大浩、郭卫红、王一鳴一家三口分别演奏南箫、南音琵琶、拍板,与张维良的北箫、趙承伟的三弦共谱三十六年的南音情懷。
四十年初心不改,四十年桃李芬芳。王大浩扎根南音传统并努力走出去,坚守而不保守。他与门人之传承乃从向发展,与张维良的多年合年乃横向再辐射发展。王大浩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加上张维良、赵承伟,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与泉州大剧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让南音继续百花盛开。
文/ 杨伟杰
图/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