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者荣耀》这款手游的最鼎盛时期,其贴吧里曾出现过这样一句笑谈:中国历史,毁于王者荣耀。
《王者荣耀》火到被戏称为“王者农药”,在《恋与制作人》《旅行青蛙》等后起之秀出现前一直是国内国民度最高、话题度最强的游戏,受众群体跨度很大,上至花甲之年的老人,下到在校中小学生。据媒体报道,在该款游戏2亿多的注册用户中,不到20岁的玩家数量接近总数一半。
玩过《王者荣耀》的人想必都知道,这款游戏中的60多位角色,都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历史人物。游戏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与解构,名医扁鹊变成用毒高手,诗仙李白成了刺客,刺客荆轲由男变女,刘备变身黑帮教父……
有些改编让人尚能接受,比如李白的隐藏属性“侠士”,古诗词中有记载,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把李白塑造成游戏中的刺客,不至于完全风马牛不相及。而且游戏中李白的四个技能——侠客行、将进酒、神来之笔、青莲剑歌,一一对应了历史中李白的侠酒诗剑,颇有古典风韵和审美趣味。
但有些改编就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了,甚至引发了对《王者荣耀》的集体围攻和大力鞭挞。
游戏中的荆轲形象正是这样的众矢之的。荆轲是战国时期刺客,有著名历史典故“荆轲刺秦王”,成语“图穷匕见”也是出自这一历史事件。然而《王者荣耀》中的荆轲却“由男变女”,成了一位性感女侠,角色解说词是“不是你记忆中的荆轲,但致命的程度没两样。”
这样的荆轲,如若面对的都是有基本历史文化常识的成年人,大家也就将此视为恶搞,一笑而过了,最多会有些对历史文化持严肃态度的人出来较劲。但是《王者荣耀》没这么简单,它的受众里有大量处于启蒙阶段的中小学生,由此可能会对他们的历史文化观造成误导。
这种忧虑并未杞人忧天,网上已经出现不少关于儿童受到《王者荣耀》误导的声音。最典型的是知乎网友“好大的风”亲历的事,他听到一个妈妈想给四五岁的孩子科普三国历史,结果孩子特别来劲,在公交车上大喊“周瑜是好人,我玩过!赵云是坏人!张飞是坏人!……王者荣耀里面说过的!”
《王者荣耀》招来了一系列央媒、官媒的点名批评,语气堪称严厉。《人民日报》、新华社连着八次“声讨”,新华社发文《手游不该“游戏”历史》,批判《王者荣耀》对历史人物的“扭曲”:“历史文化可以阐释,人物形象可以演绎,但前提是尊重和维护优秀文化传统。手游也是文化作品,需要寓教于乐,如果创作者缺乏起码的文化自尊与自爱,又何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像《王者荣耀》一样,一边消费历史文化,一边歪曲历史人物,只能形成文化误读和价值错乱。” 《人民日报》官微更是发表微评称:“不是所有东西都可游戏,开发手游,利益之上还有责任。如果利字当头,连小学生也不放过,恐怕只有耻辱,不见荣耀。”
“文化误读和价值错乱”,“误人子弟,苍白了青少年的灵魂”,面对如此围剿,事态愈演愈烈,《王者荣耀》背后的腾讯游戏、腾讯公司不得不展开自救了。
《王者历史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使命乃是《王者荣耀》的洗白与自救。
2017年5月13日,腾讯游戏出品了一档历史文化常识普及节目《王者历史课》,这是继音频栏目《王者为你读诗》、文字栏目《历史上的TA》之后,《王者荣耀》推出的首档视频栏目。
第一季的《王者历史课》,节目形式十分简单,风格轻松幽默。每集节目只有10分钟,通过游戏英雄切入古代历史,主讲人介绍相关人物、文化、文学著作等,目标群体是10-40岁受众。
这是一档十分碎片化的视频节目,节目的slogan是“借王者说历史,换个姿势听故事”,号称是“没有死记硬背,拒绝枯燥乏味”的历史普及学习。解说历史的是一些文化名人,第一季请来了马东、蔡康永、黄执中、窦文涛、马伯庸、鹦鹉史航等,众所周知,他们不一定对历史有多么精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十分擅长说故事。
马东讲述的游戏人物是刘备,主题为“暖男刘备的仁义人生”。他把刘备的成功首先归因于刘备有一个大咖朋友圈,以当代人熟悉的朋友圈形式介绍了刘备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
刘备建立蜀国,马东将此比为“创业成功”,并讲述了刘备创业的三个模式。不愧是马东老师,这种戳痛点、顶风口的创业故事,想必更对当代网友胃口。
窦文涛讲昭君出塞,在讲到委居汉宫多年无人识的昭君,当日打扮一新上朝觐见艳惊四座的场景时,他用游戏作比,说昭君当时用了各种技能加持(buff)“什么冰封之心、凋零冰晶”,照耀汉宫。如此讲法,巧妙地与《王者荣耀》联结在一起,而且很有游戏感和二次元的萌态趣味。
事实上,第一季的《王者历史课》尚且称不上是一档独立的视频节目,它的性质更多是依附于游戏《王者荣耀》而存在的附属品,是为游戏服务并助力“堵住悠悠之口”、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工具。
今年,《王者历史课》推出了第二季,相较上一季附属品与小工具的定位,节目有了全新改装和升级,节目走向和发展目标也有了不同意味。
第一季的形式基本是一人在座,唰唰讲个十分钟的历史小故事。第二季不仅节目时长增加到30分钟,而且节目新设“王者历史学院”,院长是主持人张绍刚,还有四位综艺艺人做学员。主讲人也与上一季的文化名人不同,第二季请来的是专业的历史老师,已播出的两集分别是上过《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赵冬梅老师。为了增强趣味性,第二季节目里还增设了情景剧环节,以小剧场形式再现历史故事。
首期节目是纪连海讲李白,化用了李荣浩的那首歌曲《李白》,主题为“如果能重来,不要做李白”。
要知道,李白这个游戏人物在上一季其实就讲过了,主讲人是黄执中,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黄执中讲的是李白的任侠精神,而纪连海讲的却是李白的个人悲剧——天赋与选择的冲突。
用迷弟杜甫的话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一个神仙人物,后世所称的“诗仙”,大唐盛世的象征,纪连海却认为他用了大半辈子追逐功名,不顺应天赋,执意做官,最终寂寂而终。以此纪连海教育年轻人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不必过多犹豫,遵循天赋走。正如乔布斯所说的那样,“follow your heart”。
关于李白的小故事,节目里的情景剧还算有新意,没有演李白令高力士脱靴的大众戏码,而是演了一个不太为大众所知的野史趣闻“千金买壁”,宗夫人慧眼识才,与李白在梁园定情的故事。
不过情景剧看着略微有些尴尬和出戏,网友在弹幕里也在吐槽这一点。
《王者历史课》从第一季到第二季,节目调整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思路的变化。第一季的试水,形式内容简单,项目快速上马,更多是为了《王者荣耀》的自救与文化责任体现;第二季的改良精进,重心却是偏向了《王者荣耀》的IP开发、影游布局。
关于《王者历史课》,它的节目本身其实没有太多好讲的,有趣的是节目之外的意义。
尽管今年以来最火的游戏非《旅行青蛙》莫属,但《王者荣耀》的日活量仍不可小觑,庞大的受众群体和游戏黏度支撑着游戏的运营,也带来了对《王者历史课》点击量的利好,不少网友是从游戏界面被导流过去的,即节目的观众大部分是游戏的玩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假使有一天出现了新的游戏彻底取代了“农药”,那《王者历史课》以目前的竞争力来说,肯定要黄。
对首期节目中纪连海老师的解读,我就持不同意见,我不认为李白的一生是不顺应天赋的失败的一生,“学而优则仕”完全可以是李白的“follow his heart”,天赋为什么不可以用来浪费,权看你想过怎样的一生。所以你看,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是建立在有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
那些打农药的小学生们,如果只是从“农药”和《王者历史课》这样的碎片中获得对历史、对文化的认知并且先入为主,那实在是很可怜。这也正是《王者历史课》之类的最大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