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与法规(学习笔记)1、农业政策的特点农业政策除具有政策的一般特点(阶级性、科学性、原则性、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稳定性和阶段性)外,还具有如下特点:(1)内容上的纲领性;(2)工作范围的广泛性;(3)具体应用上的灵活性;(4)政策效力的有限性。2、确定农业政策目标应遵循的原则(1)突出主要目标原则;(2)合理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准确性原则;(5)协调性原则。3、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1)指导作用,通过农业发展的宏观方向,为微观主体提供宏观指导;(2)协调作用,协调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3)激励作用,通过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4)调控作用,通过各种政策实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5)约束作用,政策对经营主体的行为所形成的某种限制。4、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1)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业政策的首要出发点;(2)必须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探索和完善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3)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4)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5)必须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5、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坚持:(1)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2)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3)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4)实施科教兴农;(5)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8)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9)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0)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6、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辩证统一关系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农业政策指导农业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农业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形式,又对农业政策有制约作用。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区别:制定机关不同,实施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稳定性不同。7、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总体思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建立起市场主体明确、产权关系清晰、要素配置合理的农村经济微观运行机构和组织结构,推动有生机的新的农村经济集体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
政策建议:(1)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2)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3)继续深化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8、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采取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的政策。(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手段,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控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求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并服从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3)国家在资金、财政、税收、用工、用地等方面给以优惠扶持政策;(4)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合法权益。9、股份合作经济的优势(1)有助于产权明晰化;(2)有助于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3)有助于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4)有助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5)有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10、合作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以社区合作为基础,以流通合作为重点,以专业合作为主要生长点,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努力构建农村合作经济体系框架。11、《农业法》立法的目的(1)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2、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裕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13、基本农田保护区包括范围(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3)蔬菜生产基地;(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5)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14、保护耕地的主要措施(1)耕地占用补偿制度;(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3)基本农田保护制度;(4)保护耕地质量;(5)严格控制占用耕地;(6)禁止闲置、荒芜耕地;(7)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8)采用刑罚手段保护耕地。15、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1)促进农业的发展;(2)调节农业生产结构;(3)调节农业收入分配;(4)调节农产品流通;(5)调节农民消费;(6)调节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16、农业信贷政策的目标在正常情况下,农业信贷政策的目标与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农业信贷政策的目标相对侧重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发展目标。
主要体现在:(1)支持粮、棉、油生产;(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3)为农业生产调节资金余缺;(4)确保农副产品的收购;(5)支持贫困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开发,缩小地区见的贫富差别;(6)大力发展农用工17、农业科技的特点(1)农业科技是综合性强、范围广、相互作用的科学技术体系;(2农业科技)具有较强的区域性;(3)农业科技开发周期长;(4)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上具有不稳定性和风险性;(5)农业科技应用推广的分散性。18、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提高动植物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3)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4)可发挥多种学科的综合优势,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机构,促进农业向深度、广度发展。19、农业科技目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依靠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业产业革命。20、农业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措施中国农业技术政策措施的重点是,建立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力争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农业科技革命;(2)改良农业生物品种,发展生物技术产品;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实用化、国际化的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力争海洋科学、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科技在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3)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全国推广;在不同农业生产区,不同行业,建设综合性农业现代化试验区,带动全国农业技术全面提高;(4)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治理、保护,开展农业科技工作;以南方草山草坡、海洋、草原、荒山、荒坡等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为重点,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5)开展设施农业;研究开发低成本、高功能、高效益的设施农业机器装备,建立一 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技术及相应的设备、设施;(6)发展持续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强保护国土资源,防止污染,改变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开发;(7)用现在化工业技术及产品装备农业,武装农业; 切实提高产品质量与效益,使农业机械化、工厂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8)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乡镇企业,积极 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专利,组建行业或集团开发研究,实施名牌战略,开发关键加工和组装工厂技术,强化乡镇企业的科 研开发经营能力。
21、农业技术推广的原则、程序、体系构成和保障措施 原则:(1)尊重劳动者意愿的原则;(2)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3)鼓励劳动者参与的原则;(4)农科教 相结合的原则;(5)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6)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程序:(1)首先要确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2)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在推广地区进行试验证明;(3)组织农业劳 动者学习技术知识,并在技术应用中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4)组织落实,进行技术指导。 体系构成: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群众性科技组织;农业科研单位或有关学校;农民技术人员。 保障措施:(1)人力保障措施: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调动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业 务水平,防止后劲不足;(2)物力保障措施;(3)财力保障措施:政府拨款予以保证;集体资金补助;自筹资金保障。 22、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政策建议 (1)农业技术推广以政府为主导不能变;(2)理顺体系,优化机制;(3)多元参与,促进推广服务社会化;(4)推广 方式要适合农民要求;(5)依法推广、公平竞争。 23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原则、主要内容和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必须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面向市场;(2)必须坚持因地制宜;(3)充分尊重农民饿自主权。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什么?着重抓好三个方面:(1)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2)积极发展畜牧水产 业;(3)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政府主要做好一下方面:(1)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2)推进农业科技进步;(3)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农民进行 农业生产机构调整;(4)推广典型经验,进行示范引导。 23、种子销售要求 (1)销售的种子应当加工、分级、包装;(2)销售的种子应当附有标签,标签标注的内容应当与包装内的种子相符; (3)农作物种子经营者应当建立经营档案,载明种子来源、加工、贮藏、运输和质量检测各环节的简要说明及责任人、销 售去向等内容;(4)种子广告的内容应当符合本法和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性状描述应当与审定公告相一致; (5)调运或邮寄出县的种子应当附有检疫证书,交通运输、邮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运输或邮寄。 24、兽药生产企业的义务 (1)必须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生产记录必须完整、准确,所需的原料、辅料及直接接触兽药容器和包装材料,必 须符合药用要求;(2)兽药包装必须贴有标签,注明“兽用”字样,并附有说明书。(3)兽药分装必须有完整、准确的分装 记录,在包装上注明兽药名称、规格、企业名称、产品批号、批准文号、分装单位和分装批号,并附有说明书。
规定有效期 的兽药,分装后应注明有效期;(4)兽药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不符合质量标准得不得出厂。 25、兽药经营企业的义务 (1)收购兽药必须进行质量检查,不得收购质量不合格的兽药和没有出厂检验合格证的兽药;(2)贮存兽药必须建立 和执行仓储保管制度,确保兽药的质量和安全;(3)销售兽药必须保证质量,核对无误,并能正确说明兽药的作用、用途用 法、用量和注意事项;(4)在城乡集市贸易市场经营兽药,必须持有《兽药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26、抗灾救灾的方针原则 (1)坚持防御为主、救助为辅、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方针;(2)坚持地方自救为主,中央补 助为辅的原则;(3)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安排的原则。 27、提高市场透明度的措施 (1)质量分等分级标准化;(2)产品标记与广告规范化;(3)举办有组织的市场活动;(4)市场行情通报;(5)市场 研究与预测。 28、持续农业的特征 (1)经济可持续性;(2)生产可持续性;(3)生态可持续性;(4)社会可持续性。 29、农业环境政策的总目标 (1)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2)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与统一;(3)实现 农业可持续发展;(4)实现农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30、我国农业环境政策的具体目标 (1)要基本控制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生态恶化的趋势要得到制止,重点农业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农业环境总体状 况要有所改善;(2)农产品质量要求着符合国家和国际上关于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要基本达到“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