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每每看到吴冠中的画,白居易的这首诗便浮上脑海。
人间四月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汩汩河水,青石板路,马头高墙,石桥深弄。从周庄到乌镇,自南浔至甪直,江南的每一寸肌理,都在这暖春时节焕发出美人初醒的容颜。此时赏读吴冠中的画,便是再应景不过了。
吴冠中 《江南初春》
吴冠中一生画了无数江南美景,总是一派草长鸢飞的诗情画意:刚抽新芽的柳枝,飞扬于清明雨后的烟水中,偶有白猫在潮湿的院落闲庭信步,或有燕子双双在屋檐低飞而过。
河道两旁,青苔潮湿,那独属于春天的泥土味道,将安逸散淡的江南气息洒向每个人的心田。
吴冠中 《红莲人家》
1. 乡愁里的小桥流水
吴冠中喜绘江南,因其生于斯,长于斯,家乡宜兴给了他艺术生命最初的浸润。那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河道纵横,桃红柳绿,鹅鸭相逐,燕雀翻飞,水田、桑园、竹林、苇塘包围着古老的村落。
少年时代的他跟随着父亲,整日在晨雾暮霭中放牛、插秧,在高高的芦苇荡里捕蜻蜓、捉黄雀。在这时间都被消解了的地方,一盘桑葚、一把蚕豆、一壶温热的黄酒,几乎便可了却余生。
吴冠中 《怀乡》
然而,吴冠中并未甘心做一个平凡的放牛少年。他回忆说,从他家出门,有一条小道和一条小河,小道和小河几乎并行着通向远方,那远方很遥远,永远吸引着他前往。
他因循着那小道和小河,走出了家乡,走出了中国,去到巴黎塞纳河畔汲取艺术的养分,从此开启了坎坷的创作生涯。而他这一生兜兜转转,画的最多的,依然是江南水乡。
吴冠中 《玉龙山下》
水乡哺育了吴冠中的童年,他画的便是那略带忧伤的童年记忆。他笔下水乡的角角落落,都饱蘸着对家乡无法释怀的情意,亦流露出他一生对“形式美”的探求。
“小桥流水人家”之所以诱人,由于其结构之完美:小桥——大弧线,流水——长长的细曲线,人家——黑与白的块面,块面、弧线与曲线的搭配组合,构成了多样变化的画面。
吴冠中 《春到江南》
起初,他以油画为媒。巴黎留学期间的滋养,让他熟谙形象与色调的联系,每每下笔便透露出印象派的痕迹。
无论是《鲁迅故乡》、《江南初春》、《怀乡》,还是《春到江南》、《嘈嘈皆乡音》、《无锡人家》,均设色明快、光亮剔透,保持了画面的灵动。
吴冠中 《嘈嘈皆乡音》
他笔下的水景、草木、房屋、小桥全然一派春光乍泄的勃勃生机。那些单纯而饱和的色彩、有力的块面、飞舞的线条都如此不事雕琢、清丽脱俗。
银色、蓝色、灰色的基调上,点几抹黄绿就是恣意疯长的桃柳,勾几笔红蓝便是走街串巷的居民。
吴冠中 《无锡人家》
吴冠中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提倡“形式美”、明确反对“政治第一”“主题先行”的画家。他曾说,他一生都在追求“有意味的形式”。那这“意味”是什么呢?是情意,是诗意。
于是,他的画也便写满了这情意、诗意。他画中的一群白鹅、几株垂柳,均是他少年时代,对乡村生活经验的提炼及反刍。他尤爱将这份诗化的意味,寄存于正在逝去的家乡风物。
吴冠中 《水乡》
桥是吴冠中笔下经常出现的景物。它们或如《江南春》、《水乡》中的桥,被一笔带过,构成了远景的点缀;或如《江南水乡》、《年华老去不回首,白发底事忆故园》、《水乡古镇》中的桥,被描绘为别致而醒目的主角。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藏品征集(scpm87 胡经理)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犀角,象牙,青铜器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