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版在书法学习、创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而我们学习唐楷的主要对象就是碑版。
所以,学什么?如何学?就变得尤为重要,必须首先梳理清楚。
《多宝塔碑》概述及颜真卿书学渊源一
▲颜真卿《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正书,岑勋撰,颜真卿书,徐浩隶书题额。此碑建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四月二十二日。螭首、龟趺,高 285 厘米,宽 102 厘米,34 行,行 66 字。碑原在唐京城安定坊千福寺(今西安西关),宋代移存西安碑林。
▲颜真卿像
颜真卿(709—785),山东琅邪临沂人,字清臣。颜真卿出身于世代讲究文字训诂和书法的名门望族,其《草篆帖》云:“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
颜真卿《多宝塔碑》结体取自北派,用笔源自“二王”,是颜真卿其中年之作,习气少,用笔交待清晰明确,使转幅度极大,最适宜初学。
临摹与创作工具的选择二
日本人仿制的天平笔
赵孟頫曾言“颜书是书家大变”,实由多方原因造成。如生活习俗的改变,坐姿的提升,执笔的趋正,笔制的改变等等。而这些条件的改变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特别是执笔姿势与笔制,在执笔姿势影响笔制的同时,笔制也在改变书家的执运习惯,笔法由此而改变。比如,中唐时代的执笔姿势为手腕相平,腕指并用,而魏晋腕高于手,主运腕。从东晋至中唐,笔法未有大变,腕力稍有减弱,遂有缠纸技术的大发展。可见,所谓书家大变,实亦笔制之大变。
▲仿唐笔制作工艺
学习唐楷必须要了解其笔制与性能。唐代的毛笔实物保存最多、最好的是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
日本唐笔主要是天平时代(729—749,相当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至天宝八年)传入的,所以称为“天平笔”。这个时代正与颜真卿生活的时代相合。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颜真卿就是用这种笔书写的。
▲日本天平笔笔制
唐人笔制早已失传,日本人仿制之笔又不易得,我们只能找性能相近的毛笔,即纯狼毫、腰力强、形稍圆胖、收锋好的笔。执笔单钩、双钩皆可,笔忌垂直于纸面,而应与纸面呈 60 度角。
执笔方法三
▲唐人执笔方法
楷书是单字笔法最丰富、最严谨的书体,主要作用于比较重要的场合,形式以碑、奏章、诗文的定稿等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庄严、典雅的气质。由于碑版字数较多,往往不可能当天临完,所以,这也是对笔的控制、手的稳定性的极好的训练方式。
我们现在折中的方法就是双钩斜执笔,笔与纸面呈 60 度角,指腕兼用而侧重运腕。指尖执笔,指实掌虚,宜紧不宜松。如虞世南《笔髓论》云:“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仿唐人书写的折中执笔法
与其他书法作品的比较四
古人常说要透过刀锋看笔锋,想见古人挥运之状。当然,一直盯着刀锋看是看不出笔锋的。我们要在学碑刻的同时寻找与之时代相近的墨迹进行对比参照,或者时代稍晚
的学颜之作。
此类墨迹大致可以归于三类:
一是帝王与同事,比如唐玄宗《鹡鸰颂》、徐浩《朱巨川告身》等;
二是与其时代相近的写经作品,比如《灵飞经》墨迹本、故宫藏《古今译经图记》、傅斯年图书馆藏《妙法莲花经卷七》、日本传圣武天皇《贤愚经》(作于天平十二年,即公元740 年之后)等。特别是《贤愚经》,与《多宝塔碑》用笔极近。
▲《灵飞经》墨迹本(局部)
▲《古今译经图记》(局部)
▲《贤愚经》局部
三是后世学颜之作,下限到南宋,比如欧阳修、苏轼、蔡襄等人的楷书作品,其中,
要特别留意蔡襄的楷书,如《谢赐御书诗》。至于董其昌,虽然《多宝塔碑》是其入门帖,但临写过于率意,不足取法。
▲罕见的黄庭坚临《多宝塔碑》
书法的学习,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临摹,要求就是尽量精准,接近原作。
当然,前提是不能描摹,所谓的“像”是尽量还原作者的书写动作、书写节奏,以至于还原他当时的精神状态。以此陶冶性情,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