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文摘选自:
岳豪,庄恩平.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索:用跨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J].外语教学,2022(43)05:57-59.
所选为全文的第三部分,经作者授权同意。
有研究者(黄国文、肖琼,2021:10)指出,课程思政要“做什么”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心内容,并且只有清楚了要“做什么”,才能讨论“怎样做”的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下文结合《跨文化交际阅读教程》1-4册(以下简称《教程》)中的主要内容,对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并运用教学案例阐释,服务“讲好中国故事”国家战略的外语教育,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新路径。《教程》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的跨文化交际板块内容要求,由庄恩平教授组织国内十余所高校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和跨文化学者编写而成,该教程共计四册,分别是“理解跨文化交际” “增强跨文化意识” “鉴赏文化多样性”和“体悟跨文化交际”,《教程》的编写基于CBI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观,内容适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突出问题导向、案例教学和学以致用等特色(庄恩平 2020/2021:V)。
3.1 教什么
《教程》呈现的内容不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体现了将“知识转为睿智”和“学以致用”的编写原则;1-4册从理论到应用再到实践循序渐进,既向学习者呈现了一个看问题的跨文化视角,又传授了用跨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仅以《教程》中的核心内容跨文化案例为例:每一单元两个案例,每册八单元,共16个案例,4册共计64个案例。案例涉及中外学生、中外企业、学者、媒体人等其他人员四大主体;涵盖了三个维度:一是中国学生海外学习、生活、社交中的跨文化困惑;二是中外企业跨文化障碍与冲突;三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本文重点从讲好中国故事五个维度中的“讲什么”和“如何讲”两个维度,回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教什么”的问题。
3.1.1 “讲什么”维度下的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就是要讲好中国倡议、中国思想和智慧、中国道路、中国优秀文化、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等故事,这些都已融入在《教程》之中(见表1)。
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五单元:Presenting China to the World,两篇课文主题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脱贫减贫‘中国为什么能’”。第一篇课文选自刘晓明大使在牛津剑桥俱乐部的主旨演讲《坚持和平发展,推进合作共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显著特征解读部分,因演讲的地点和面对的受众为非官方、非正式场合,具有公共外交属性。第二篇课文摘选自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前局长郝福满 (Bert Hofman)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研究员江诗伦 (Lauren A. Johnston)的撰文《回顾40年:中国减贫的成功之道何在?》,从国外学者视角解读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密码”,具有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也是借力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范例。
表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育人目标
思政教学内容
思政融合点
基于跨文化阅读,引领学生使用英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和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受众意识、问题意识和国际视野,学会用英语以跨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1.中国提出不同文明应互学互鉴、和谐共生,提倡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文明观和文化观(如,U1B2、U5/U7B3);2.丝绸之路就是文化交流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U5/U7B3、U4B4);3.“求同存异”的外交观和原则(如,U2B1、U5B1、U4B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扶贫减贫“密码”(如,U5B4);5.中国梦和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如,U5B3、U5B4);
1.学习了解中国倡议、中国主张和中国道路,引导学生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中国道路自信和中国制度自信;
6.“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如,U2B1、U4B4);7.“大同”思想与命运共同体(如,U8B2);8.止戈为武(如,U5B2);9.天人合一(如,U6B3);10.“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U5B3);
2.学习理解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和中国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素养;
11.中国语言与文化(如,U2/U3B1);12.中国谚语与文化(如,U5B1);13.太极、中国功夫与文化(如,U5B2);14.中医药文化(如,U6B3);15.中国传统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和、忠、孝”(如,U4B4);
3.学习了解中国优秀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16.吉利汽车海外并购(如,U3B1、U1B4);17.福耀玻璃美国工厂(如,U1B4);18.柳工重工海外成功重组(如,U3B4);
4.学习中国企业海外故事,培养学生中国品牌意识,培养企业讲好中国故事;
19.国际留学生担当跨文化使者(intercultural translator)、在华留学生改变对中国的误解(如,U1B2、U4B4);20.外国太极爱好者为中英架起文化交流之桥(如,U5B3);21.中国学者回应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甚至偏见(如,U2B3);22.中国学者帮助外国人正确解读孔子学院(如,U5B3);23.中国实习生在国际组织传递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U7B3);24.外国青年讲述如何受益于中国“一带一路”的故事(如,U4/U5B4);25.中国外交官非官方场合向外国民众介绍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如,U5B4);26.在华外籍媒体人向本国民众介绍真实的中国(如,U6B4)。
5.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学生,引导普通外国民众利用不同国际场合向外国民众传递中国声音,助力外国民众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国家软实力。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和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引入课堂,践行了社会主义“立德树人”教育观,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3.1.2“如何讲”维度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讲什么,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讲,即用“跨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国。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语言和文化知识、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紧密结合。
通过梳理,本文认为《教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传授如何用跨文化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第一,跨文化知识与交际策略。如,Invitation as a conversation closer(U1B1)、How to make compliments(U4B1)、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Words(U3B1)、五个交际策略(U3B2)、提高公共演讲能力(U8B3)、培养跨文化能力(U1B4)等。第二,跨文化分析方法。如,文化模型和文化比喻(U2B1、U2B3)、不同交际风格(U3B2)、“Proverb-Value-Behavior”模型(U5B1)、PISA全球领导力模型(U1B3)、洋葱诊断模型(U3B3、U3B4)、跨文化冲突管理方法(U4B3)、MAKS跨文化能力模型(U1B4)、跨文化模型(U2B4)等。第三,跨文化视角。如,Prejudice产生的三个根源和误解源于不同思维方式(U2B2、U6B2)、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文化传播理念(U5B2)、中国传媒与讲好中国故事(U5B4、U6B4)、文学中的中国(U7B4)和影视中的中国(U8B4)等。
3.2 如何教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如何把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教材中的思政内容落实到教学中,教师“如何教”至关重要。而《教程》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不同课程的教材灵活使用。
《教程》1-4册不仅能够配套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使用,作为大学英语拓展阅读和跨文化交际板块内容的延伸,建议每周1课时;也可以单独开设成学校的通识课、选修课或公选课,1-2册和3-4册分别结合成两门课程,建议每周2课时;还可以作为《指南》中界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或作为大学英语思政课程单独使用;也有学校使用《教程》开设成一门《跨文化案例》或《阅读与讨论》或《跨文化交际英语口语》课程等。《教程》1-4册同时配套的教师用书,有大量的教学指导建议和跨文化点的注释,注释部分也是重要的课程思政素材,主要是针对非跨文化研究方向教师方便备课使用,同时也为减少学生用书的阅读障碍。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完全能够胜任这种教学,同时也实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创新。新路径解决了前述课程思政研究中的问题:1)合适的教材和教师让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和系统性;2)教学新内容和多个思政融合点使课程思政素材及形式更加丰富多元;3)基于讲好中国故事五个维度,在教学中培养用跨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路径有一定创新性。
参考文献(部分)
[1]黄国文,肖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021,18(02):1+10-16.
[2]庄恩平.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阅读教程1-4(学生用书/教师用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021.
新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阅读教程
教材相关咨询、订购服务,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