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证件要过哪些关?
12道制证程序需三次查验
早上9点,工作人员小黄的电话响起,“达州来个包,收到,1200人。”她熟练地在本子上记下。小黄是身份证进入中心的第一道把关人,市州上传的数据进入她的电脑中,电脑会过滤掉重号、申领理由不恰当、照片空白等信息。经过第一轮筛查,部分不合格的信息将会被退回。
第二道关卡是照片审核,平均每天超过一万张的照片通过电脑屏幕,由工作人员小王用肉眼一一检验。为了让身份证上的照片辨识度高,国家对身份证照片作出了十多项规定,照片的对称、灯光、色差等要求颇为严格,“一般1万个人里有10个会被退回。”工作人员说。
经过两次筛选,证件已经基本合格,并送往制证。制证前还得经过一道预备程序——膜打印,信息上传到电脑后分批打印到一张膜上,与国家提供的标准膜版相对比,“由于是批量打印,所以必须通过膜打印的方式事先检查打印机的油墨深浅、图像清晰度。”随后,经过预定位、层压、电写入等12道复杂的程序,身份证才算制作出来。
在送出去之前,身份证还要经过最后一道关卡的检验。这道关由两位40多岁的大姐把守,她们在清点每一批数量是否正确的同时,还会检查身份证的质量,卡片变形、人相特别不清晰、信息有误等都必须重新来过。
经过中心三道关卡的层层过滤,才能保证身份证没有差错。
人物 验照女孩
一天看两万人的照片
闭上眼睛就是照片
在制作身份证的十多个环节里,一头一尾两个环节最为引人关注。23岁的小王最多时候一天要审核2万多个人的寸照,换句话说,她的看法决定着这些来自全省的照片是否合格。
昨日上午,小王静静地坐在电脑面前,手指熟练地滑动着鼠标,屏幕上的照片一晃而过。她所面对的不是什么风景照,而是一张张统一规格,固定模式的身份证相片,而她的工作职责就是接受第一道审核后的打包信息,然后对每个人的证件照进行审核,是制证环节的第二道门神。
小王说,以前她在制证中心负责膜打印,去年调到信息审核岗位,专职给照片“挑毛病”。别看这活听着有意思,可干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感觉,这是精细活,也是体力活,她要审阅的照片平均每天超过一万张。有时看得眼花缭乱,却不敢怠慢,生怕出了错。小王说,为了不堆积任务,她经常不得不提早来单位加班,以至于回到家一闭上眼睛,脑海里全是照片。
相关新闻
贫困户名下被注册百万元公司 疑因身份证丢失惹祸
贫困户评定发现自己成“大股东” 华商报商洛讯(记者 陈永辉)连续两年的贫困户,最近发现名下有注册300万元的公司,商洛的王先生怀疑是身份证丢失后被人冒名注册的。 贫困户:可能是身份证丢失惹的祸 41岁的王先生是丹凤县龙驹寨镇人,是村上的贫困户,2017年12月底,村上评定贫困户,他接到村干部电话,说他名下有注册数百万元的公司。“我十分惊讶和疑惑...
女子丢身份证后名下多2家公司 房贷每月增加700元
准新娘丢身份证后名下“天降”2家公司 房贷每月莫名增加700元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日电 (记者 赵瑛) 如果不是因为要贷款买房,林女士不会知道,自己的名下竟然有两家注册资本200万元的公司。“因为名下有企业,我每月必须多付银行贷款利息700元。”林女士说,不仅如此,注销这两...
登机只需身份证和手机,明年出行的便民清单请收好!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 种卿)近日交通部、民航局、铁路局等部门陆续召开全国工作会议,释放2018年诸多民众交通出行的惠民、便民政策。如,扩大高速路分时段差异化收费帮你省钱;220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高速费可开电子发票帮你省时;千亿级机场普及身份证和手机登机,帮你省心省力。 资料图:青海循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结束没有高速公...
厦门推动种业登记工作 29种非主要农作物有了“身份证”
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开展黄花菜新品种选育。(本组图/市种子管理站提供) 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新品种选育实验农场。 ▲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开展洋香瓜新品种试验示范。 台海网12月20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今后五年和未来一个时期农业农...
个人档案可凭身份证远程查询 福建数字档案共享管理办法明年2月起实施
台海网12月18日讯 (海峡导报驻福州记者 杨文)从2018年2月起,我省居民可凭身份证等合法、有效证件,在数字档案查询平台进行身份确认后,远程利用记载有关本人婚姻登记、学籍学历、工龄、职称、获奖荣誉、离退休、土地房产权属等证明性数字档案。这是省政府最新出台的《福建省数字档案共享管理办法》明文规定的。 按照办法规定,我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用...
核对居民身份证膜打印信息。
制图 姚海涛
为何30个工作日领证?
数量巨大各市州要“排队”
武侯区一条小街深处,树木遮掩着一栋三层小楼,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就是省公安厅身份证制证中心。大门配上了电子锁,必须使用密码或者指纹才能通过,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进入大门,房间里摆放着各种仪器,工作人员均身着鞋套和白色大褂,各自埋头于活路中,整个工作如流水线作业。
“全省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张身份证出炉,”工作人员说,而制作过程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居民从申请到领证需要30个工作日。市民办理身份证,当地公安机关会成批打包收集,县、市级公安机关会进行初次抽检,随后打包签发至省厅制证中心。因为目前制证中心每天的制造量只能容纳4个市州,所有21个市州轮下来,上传一次的间隔至少5个工作日。信息经过解析、打包、对账、制证,再发送回市民手中,需要10个工作日。此外,成品证件发放的13个工作日中,3天由制证中心发放至市州,3天由市州到县,剩余7天派出所还将核对、读证、分拣、回馈。
电脑前,小王只要按动鼠标,50张标准的白底证件照便一一罗列在屏幕上,她的眼珠随着一张张照片迅速移动,如同速读文章一般,十几秒后,50张照片便审阅完毕。经过熟能生巧,她练就了“一目三观”的本领,哪些人相不合格她一眼就能认出。照片不规格,有的是黑白,有的没有人像,女生齐刘海遮住了上眼皮,耳朵被头发遮住了,眼镜反光看不到眼珠都不行。“还有的女生喜欢画眼线,涂抹浓口红,和真人相貌有很大的不同,也是属于不合格的类型。”
小王说,这一年来,她的视力有些下降,看多了还会眼睛肿痛,所以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工作安排:每天上午作一次眼保健操,看上一千张就要休息十多分钟。她笑着告诉记者,虽然这活挺累,天天坐着,担负的责任重大,但自己毕竟也是个不爱运动的人,坐得住。
人物 守关大姐
10秒查验80张身份证
数卡片如同“点钞票”
身份证做出来后的最后一步是校验,而这道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关卡由两位大姐把守——40多岁的闫大姐和熊大姐。一个50多方米的房间,桌子上堆着将近1米高的纸盒和几十摞捆绑成形的身份证。两位大姐正埋头扎在桌上,用手迅速地捋着身份证,短短10秒钟就数完了80张,娴熟的动作如同银行工作人员点钞一般。
外人看不出,举手之间,两人已经同时完成了点数和校验两项工作。闫大姐和熊大姐说,她们所做的就是最后一遍审核身份证的质量,比如人相上有没有灰尘、有没有掉字,卡有没有缺口等。
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多的审核,两人自然不乏绝招。六七年前,闫大姐和熊大姐被抽调到这里,每天校检的身份证少则一万,多则4万件。刚开始,两人并非如现在一样熟练,而是一张张地看。时间久了,她们也就熟能生巧了,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闫大姐手里拿着一张身份证,在记者看来,这张证件与正常证件并无两样,但她指着中间一处地方说,这里有些凹陷。她说,有时人相上有一个小点,她都必须停下来仔细查看,看究竟是痣还是污点。
工作时间长了,她们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理专家,全省有哪些市州、市州下面有哪些县,她们都烂熟于心,“县、区与市能否对上号,一眼就能看出。”闫大姐说。(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天宇摄影吴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