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方式本课重点:Sternberg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经典研究本课难点:Sternberg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结果的解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一、 Sternberg 的经典研究1、实验程序 视觉呈现一列数字(识记项目,如5、8、7、3),相继呈现,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1.2秒;全部数字呈现完毕后2秒钟,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被试要判定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即是否包含在识记项目之内,计时也随之停止。 实验变量为识记项目的数量,1-6个;以反应时为指标。识记项目得到贮存即成为记忆集(memory set) 。;2、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2)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项目一个个地相继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随识记项目增多或记忆集增大而增加。——系列扫描,也称为系列搜索或系列加工。;平行扫描;Sternberg实验的实际结果;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可分为相继的阶段,被试的反应时(RT)是各阶段所用时间的总和。这些阶段为:※测试项目编码,假设这个阶段用 e 毫秒;※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项目逐个顺序比较,假设每比较一次用 c 毫秒,如有N个项目,即需要作 N 次比较,所用的时间为 cN;※作出决定和反应(后分为决策和反应组织两个阶段),假设用 d 毫秒。
即可得:RT= e+cN+d也可改为: RT= cN+ (e +d );3、从头至尾的扫描与自我停止的扫描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是指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要顺序检查一遍,即将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每个项目都比较一次,然后才判定测试项目是否与记忆集中的一个项目相匹配,看它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是指在记忆集中检查出所要的项目后就停止比较,即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同一项目匹配以后,就不再搜索下去。;可以预见:◆这两种系列扫描在“否”反应试验中有相同的反应时;◆在“是”反应试验中,进行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其反应时与“否”反应的相近,两者的斜率相同;进行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其“是”反应时的斜率是“否”反应时的一半。;两种系列扫描模型;Sternberg实验的实际结果;问题:为什么在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一个项目已经得到匹配后,还要继续与其余项目比较下去呢?Sternberg 认为比较过程和决策过程是分开的,并且比较过程非常迅速,决策过程则需时较多,为求工作效率,与其在每次比较之后都要作一次判断,不如在全部比较之后作一次判定更为省时。;二、对Sternberg 模型的批评1、识记项目太少,容易得到被试的反应时和识记项目数量的线性关系。
如果用较长的识记项目,则可出现系列位置效应;当识记项目快速呈现并立即进行测试,也会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效应难于被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所解释。2、 Sternberg 的实验结果可以用其它理论进行解释,如加工能量有限的观点。;肖崇好、黄希庭.《短时记忆提取机制研究》.《心理科学》,1999.4.实验操作探测数字在记忆集中的位置来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机制。结果发现:※用Sternberg范式研究短时记忆提取机制存在缺限;操作记忆集不能反映被试的搜索过程。※短时记忆的提取不是以自始至终或平行扫描为前提。※短时记忆的提取机制受记忆集大小的影响较大:记忆集小于3时,短时记忆的提取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记忆集大于3时,短时记忆的提取以记忆项目的痕迹强度为依据。;三、直通模型1、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项目位置,直接提取。2、各个项目都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人可以据此作出某种判定。人有一个内部的判断标准,当熟悉值高于这个标准,则作出“是”反应,低于这一标准则作出“否”反应;当熟悉值愈是偏离这个标准,即熟悉值愈高或愈低,则作出“是”或“否”的反应也愈快。3、实验支持:Theios等人(1973)发现,常见词的反应时快于非常见词;Baddeley和Ecob(1973)发现,识记项目表中重复出现的项目的反应时少于非重复项目的反应时。
;四、双重模型基本设想:1、输入的字词都可按其知觉维量来编码,称为知觉代码;字词有意义,即有概念代码。知觉代码和概念代码共同构成一个概念结。2、每个概念结有不同的激活水平或熟悉值,其强度或大小依赖于该概念结是否经常受到激活和新近是否受到激活。经常和新近受到激活的则有高激活水平或熟悉值,否则有低激活水平或熟悉值。;3、人在头脑内部有两个判定标准:一个是“高标准”(C1),如果某一探测词的熟悉值达到或高于这个标准,人便可迅速作出“是”反应;另一个是低标准(C0),如果某一探测词的???悉值达到或低于这个标准,人就可迅速地作出“否”反应。这是一个直通过程。4、如果是一个中等熟悉值的探测词,即其熟悉值低于“高标准”而高于“低标准”的探测词,则要进行系列搜索,才能作出反应,需时要较多。;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