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好“六面镜子” 解锁写作之门
我在多个场合讲课时,都会强调一个观点:写作,写的是思维,写作者的比拼,最终是思维的较量。可以说,在写作之路上,谁能首先解开捆绑思维的绳索,跳出既有框架的苑囿,谁就能获得思考的自由,在思想的草原上自由驰骋,摸清写作的门道,抢先吃到肥美的水草。
问题是,经验易得,思维难开。
正因如此,大多文字工作者都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但求写作过程遵规范、合程式,写作结果过得去、用得上,习惯于“知其然”,不习惯“知其所以然”,习惯站在公文的站台上等待如期而至的公交车,不善于回到生活中来参悟妙趣横生的内在规律。
我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本里,《荀子·劝学篇》有句话,很有意思,就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在想来,愈发觉得这种洞见,即便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照样像擦亮的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很多领域的牛人,无不是“善假于物”的高手,写作也不例外。文字工作者也应该有“假物得道”的思维,跳出文稿看文稿,回归生活的本源,从大千世界里get写作原理,引流写作源泉,这样才能在心田里种出自己的理论之树,开出自己的思想之花。
2018年,笔者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写好文稿要善用六面镜子》,发表在当年《秘书工作》第4期上,借用潜望镜、广角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梳妆镜的工作原理谈写作的方法。现在想看来,这就是“善假于物”的一次思维试验。令人激动的是,这六面镜子让我领悟到了领会领导意图、立意构思、修改校对等关键写作问题的门道。六面镜子就如同给我打开了六扇思维的窗户,思绪豁然,也如同给我支起了六个建盖思维大厦的“脚手架”,助我成长。
这个思考体验是那么的奇妙,结果是那么的受用。今天分享给大家,我想,其价值绝不在于镜子数量是六面还是七面,也不在于主体是镜子、梳子还是勺子,而在于善假于物、跨界思考的思维方式。只要你“假”这篇文章而解锁了思维密码,就可以在大千世界中,从万事万身上参悟、思考,获得你的写作认知、体验和理解。相信到那时,你得到的不仅仅是“六面镜子”,或将是一块奇妙的“新大陆”。
一、借鉴潜望镜的“转换”原理,在领会意图时学会换位思考
潜望镜,是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潜望镜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光的折射,进而达到转换角度观察事物的目的。
公文写作需要“潜望镜思维”,尤其为领导起草文稿,更要做到身在兵位、胸为帅谋。这就是换位思考。
怎么换位思考?不妨借鉴潜望镜的转换原理,比如:
在倾听中心有灵犀。动手前,先别急着自己作判断,学会“竖”起耳朵来听领导讲。通过倾听,从领导的讲话中捕捉思想观点,进而判断领导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重视什么?关注什么?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无法领悟透彻的问题,还应主动请领导讲。听多了,对领导的理解就深刻了,以后遇到写作任务,就会产生心有灵犀之感。
在观察中号准脉搏。除了听,还应睁大眼睛看。看什么呢?我的经验是,看领导的活动轨迹,看领导一定时期内关注什么领域?调研什么单位?阅读什么书籍?另外,还要了解领导的个性特征,进而研究其思维习惯,洞悉其思考问题的规律。只有把领导的脉搏号准了,换位思考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在心理上转换角色。换位思考,说白了就是一种心理游戏,我们通常说“关起门来当领导”“自己让自己当领导”,就是换位思考的实践。对于写领导讲话稿,换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站在领导角度通盘考虑本单位、本部门的重点、难点,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一层是站在听众角度体会下级希望听到的声音、想解决的问题。
换位思考,是写作用户思维的体现。对于写作者来说,用户思维是第一思维,是推开写作之门的首位密码,不管什么稿子,都要尊重用户,否则就写不出适销对路的稿子。
二、借鉴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在立意构思时学会以小见大
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放大镜的最大功能就是放大,以小见大。
写文章要有“放大镜思维”,想在立意构思时发人之未发,见人之未见,必须以小见大。
这种思维对立意构思有哪些好处?我的体会有两方面:
一方面,帮你聚集问题、找到问题的焦点在哪里。有了这种思维,就把思维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找到领导的兴奋点、群众的关注点和媒体报道热点。有了这种思维,就能做到收缩视野,从小点切入,围绕一个小问题重点发力,就能聚焦目光,集中火力,围绕核心问题来写。
聚焦重点是个哲学方法。
毛泽东同志就倡导这样的方法,在阐释这一方法时,他多次引用过两句戏文。1958年6月21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他说:打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后,我就把军队工作推给彭德怀同志了。我做工作就是单打一,搞那么一件事就钻进去了。我也提倡这个方法。有本书叫《香山记》,讲观音菩萨怎么出身,别的我都忘记了,头两句叫作“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我就采用这两句作为方法,这几年是不唱天来不唱地,就是只唱一本别的戏,军事,我就没有唱了。1964年3月28日,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向他汇报,“只唱一出《香山记》”的办法传达后,效果很好。毛泽东说:就像你们河北唱《劈山救母》一样,不能什么都唱。这个方法要普遍运用。
1959年4月5日,在八届七中全会上,他一开始就强调,“别的事我不讲,只讲工作方法,现在的中心问题是工作方法,要会做工作”。然后,他一口气讲了十几条。其中说道:搞经济计划,要有重点,有重点就有政策。没有重点,平均分配,就无所谓政策。这是很好的经验,跟我们历来搞政治、搞军事相适合。总要有重点,一个时期总要搞个重点嘛。1961年3月,他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说:“今后不要搞那么多文件,要适当压缩。不要想在一个文件里什么问题都讲。为了全面,什么都讲,结果就是不解决问题。”(来源于《光明日报》,作者张太原)
另一方面,帮你放大“影像”,把工作的亮点闪现出来。“以小见大、突出闪光点”即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倡导的用小题目来做大文章,“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句话符合自然规律。事实上,人通过一滴水,可以感知到太阳的光辉,通过一粒沙子,可以探知世界的奥妙,通过观察一片落叶,可以推断秋之将至也。不管什么,就一句话:小问题可见大道理。好的作者,往往如此。
一个典型的例子。
十多年以前,郑晓龙导演过一部电影叫《刮痧》,我观后的感觉就是:见微知著。故事发生在美国,人物主要是一家中国人。事情是从这家的小孩感冒发烧开始的,因爷爷看不懂洋文,无法拿药给孙子吃,就使用了中国民间常用的治疗方法,即刮痧,就是用铜钱等物譲水或油在病人的背上制,直到背部皮肤充血为止。在幼儿园里孩子背部的印痕被老师发现,于是孩子被老师和记者“保护”起来。孩子的家长再也无资格与孩子见面,原因是孩子遭到了家庭暴力,人生权利受到了损害,而且两名激于公愤的记者还将孩子的父亲告上了法庭,由于是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做法,在法庭上中国人与美国记者、法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两种不同文化撞击出点火石光……
表面上,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很微小的事件,但透过刮痧,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充满着悖论的世界,由此引发观众对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思考。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从平常小事入手常常是达到写作目的重要途径之一。
许多深刻的立意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中。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七根火柴》《变色龙》《一件小事》《社戏》《背影》《最后一课》,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原理很简单,我们的生活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大事也产生于小事,写文章正如吃饼,不可能一口就全吞下一块大饼,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一个具体的题目,从咬第一口开始。
三、借鉴广角镜的“开阔”原理,在落笔行文时拓宽思路
广角镜,是摄影经常使用的镜头,其特点是大视野、大景深、大角度,取景范围更宽、更广,全景式地呈现景观。
有道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公文写作需要“广角镜思维”,需要写作者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全局性思维,兼顾方方面面的情况,展示工作的全景图。
这种思维对于写作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有三方面:
第一,告诉我们宽幅度地取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广角镜告诉我们,在写作之前,收集素材的范围和幅度一定要宽、要全,尽量全面掌握各单位、各领域工作情况,多多益善,不可挂一漏万,最好不要遗漏任何一个单位和领域的工作。
例如:“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
这段文字为了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的观点,兼顾了中国人民在文化、科技、工程等方面的成果,宽幅度采摘写作素材。
第二,指导我们作多向度思考。广角镜告诉我们,在构思时,要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比如看到成绩或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或不足;看到客观原因时,也要看到主观原因;看到局部问题时,也要看到了全局问题,尽量照顾到各方面的情况,不能顾此失彼。
例如:“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不同的向度对五年来的成就作全方位评价,让问题更为丰满、系统、全面,令人信服。
第三,启发我们作多层级划分。广,不仅有横向的广,还有纵向的广。所以在提纲拟制阶段,细化提纲可让思路丰富起来。笔者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三分法”,即对问题进行分类、分块、分层,沿着问题的纹路顺藤摸瓜,层层剥开、步步深入,分解为若干不同类别、不同组成要素或不同层次。
四、借鉴望远镜的“远望”功能,在思考问题时看得长远
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远距离观察物体的光学仪器,主要功能是放大远处物体,实现超视距观察。
文稿写作就是以文辅政,目的是解决问题,故而要出思路、出对策。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这就是“望远镜思维”。有了这种思维,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把握现状,洞察未来。
这种思维的精髓就两个字:高和远。如何理解?我的看法是:
所谓“高”,就是写作时要善于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思考问题。仅就公文写作而言,首先要善于站在政治的高度,时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相一致,与上级战略决策部署相互呼应;善于站在理论的高度,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关注前沿知识,捕捉新情况、新趋势;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胸怀全局、谋划全局,顾全大局。
例如:“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回首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正是迈着这样的脚步,靠着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开辟出联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这个段文字从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审视我国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价值,并且洞见了“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这一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
所谓“远”,就是要善于看长远,有远见卓识。这就是说,出谋划策时不但要立足实际解决当前问题,还需要有战略思维、超前意识,深谋远虑。善于着眼于长远,眼睛向前看,既要善于分析形势、把握趋势,也要敢于提出目标愿景,提出具有前瞻性、趋势性、方向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例如:“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这段话视距非常远,从2000年前开始写起,可谓“思接千古,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给人一种“大历史”的豁然贯通感。
五、借鉴梳妆镜的“对照”原理,在写作过程中随时纠正偏差
梳妆镜,是一种平面镜,通过镜面给人反射一个同比例的镜像,让人从第二者的角度正视自己、观察自己。梳妆镜的作用就是检查仪表,整理着装,纠正偏差。
文稿写作正好是一个不断检查纠偏的过程。一篇文稿的出炉,全过程都要“照镜子”,反复修改,检查写出来的内容与之前预设的目标是否有偏差,这就是“梳妆镜思维”。
笔者经验,要运用好这种思维方式,非借助工具不可。有没有好用的工具?我觉得“校对清单”就挺好,把写作的关键问题列成一个表,就像监理工程师一样,边写边对照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而对照,重点照四方面内容:
一照“主题”是否突出。看是否打开天窗说亮话,旗帜鲜明地阐明了主题,亮出中心思想;看标题是否凝练,是否总括了下文。
二照“骨架”是否稳固。看文稿架子搭的稳不稳定,结构完不完整,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是否清晰明了,边界是否清晰,是否有机组成,自成生态链。
三照“内容”是否充实。看文稿要素是否齐备、数据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看措施是否切合实际,瞄准靶心、找到痛点、挠到痒处。
四照“仪表”是否整洁。看文稿格式是否符合行文规范,是否符合逻辑规律,是否符合领导胃口等。
六、借鉴显微镜的“显示”原理,在校对核稿时明察秋毫
显微镜,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它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尤其是文稿修改校核环节,细节问题最容易被忽略,从而产生不必要的失误,这就需要有“显微镜思维”,练就一双洞察秋毫的火眼金睛。
笔者实践下来,这种思维方式的重点是借鉴中医的“四诊”法建立一套有效的诊断机制。
建立清单:“望诊”。建立文稿校对的“两张清单、一张网”,两张清单是指校对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用清单的形式明确什么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什么错误是坚决不能出现的,什么地方是最容易出错的。尽量把问题细化,罗列出来,纵横交错,犹如形成了一张严密的问题网。所列条目越细,网就织得越密,也就更容易过滤掉细微的问题。
推行朗读:“闻诊”。据笔者经验,很多问题如果不通过朗读是难发现的,比如行文的逻辑、节奏、语感、语气等。因此可以建立“交错朗读校对机制”,多人交叉朗读、聆听,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换位观察,更容易发现错误。
广咨众议:“问诊”。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些错误是要从旁观者或专业人员的角度才能够发现的。所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外援”,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问计于人,用外人的视角来审视,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推敲斟酌:“切诊”。“春江水暖鸭先知”,写作者是文稿的亲身经历者,最有切身体会,最知道“冷暖”所在。修改时,在关键处一定要亲历亲为,反复斟酌推敲,确保稿子挠到痒处,点到痛点,切中要害,结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