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新闻的算法限定了数据的结构、报道的主题、常用的模板。而一旦要求创意、批判性思维、理解社会,机器人尚无法胜任。
新闻业的危机似乎从来都没有消解过。
无论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中”客观、中立“的合法性危机,还是中国二元体制下的”戴着镣铐跳舞“,记者这个职业是从面临着自我认同困境与职业危机。如今,新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勃兴为这个本身就难以自洽的领域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在写作这一似乎最不可能被机器人涉足的领域,变化正在发生。
看看这组数字:苹果财报发布数分钟后,美联社的机器人报道便已完成,他们还号称每个季度可撰写3000篇财经报道。《纽约时报》走得更快,其机器人编辑Blossomblot每天推送300篇文章,在财报季、运动比赛报道中写稿已成惯例。机器人生产新闻的速度让人类记者望尘莫及。机器人写新闻这件事情,现在走到了哪一步?以及,如果机器人可以写新闻了,记者的饭碗会不会被抢?
机器人写新闻这件事发展到哪一步了
对于关心新闻行业发展的人来说,机器人记者并不新鲜。早在李世石与阿尔法狗围棋大战前,新闻行业就上演了一场激烈的人机大战。2015年5月,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向一台可以写新闻的机器人“WordSmith”发起了挑战,承载人类记者荣耀出战的是外媒公认的写作能手——驻白宫资深记者Scott Horsley。此次报道主题是:Dennys餐饮公司发布2015年第一季度财报。记者Scott Horsley不负众望,只花7分钟就写完了这条新闻。然而机器人WordSmith只花了2分钟。
虽然更多人认为Scott Horsley的报道写得更好,但“快准狠”的机器人Wordsmith却如一朵乌云,笼罩在一直引以为豪、认为不可被取代的新闻内容生产者们头上。
传媒业自动化的脚步从未停止。2017年,《华盛顿邮报》启用了写稿机器人Heliograf报道美国大选。从去年里约奥运会开始,Heliograf撰写了大量新闻,这类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新闻发布在《华盛顿邮报》的Twitter账号中。同时,世界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2014年开始,与提供自动化写作服务的公司Automated Insights合作,让机器人读取财报,按照编辑预先提供的架构,自动生成偏向于数据分析的财经新闻。每当公司发布财报,AutomatedInsights会自动抓取,在几秒钟之内,一篇150-300字的新闻快讯就生产出来了。过去由人来写,每季度只能写300篇左右,而在同样的时间里,机器人能够生产出 4400 篇符合新闻规范的商业报道。
关于国内机器人新闻写作,在2015年,腾讯财经运用名为Dreamwriter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生成财经稿件,Dreamwriter会根据算法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就可以将重要资讯和解读呈现到用户眼前;南方都市报社写稿机器人“小南”也可以瞬时完成春运报道。
媒体记者会不会被取代?
如果机器人可以写新闻了,记者的饭碗会不会被抢?当然我也不知道。
但目前来看,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领域大多集中于天气报道、体育赛事、公司财报、信息汇编等资讯与短消息。《华盛顿邮报》编辑表示,它不太可能取代记者的工作。《华盛顿邮报》可以通过不断训练机器人的写稿能力,来节省人力开支成本,同时确保报道覆盖的内容和领域足够全面。
对于常规的和重复的任务,从原始数据到标准化写作的过程,记者无法与机器人内容的速度和维度相媲美。但从另一角度来看,采用机器人来写稿是为了将记者从单调、重复的工作当中解放出来,更加聚焦于复杂、深入的选题操作。这对于写作从业者来说是好事。
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机器人新闻,记者们往往指出,机器生产内容的质量低下或一般,他们强调人类有能力做出精妙细致的陈述。然而“讲故事”往往不是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最为人称道的技能;客观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才是记者们常被赞扬的特征,可是这些特征恰恰是算法的强项。从这个意义上看,也可以理解当前中国传媒业中非虚构写作的喧嚣尘上。
从媒体的社会功能看,新技术与新闻业危机
机器人造成了新闻业危机吗?回归媒体的社会功能
关于新闻业的危机并不新鲜,仅仅就当下而言,除了机器人,10万+、自媒体、社会化媒体……都在让这个本身动荡的行业产生危机感。况且外力之外,新闻业本身也始终面临着对自身合法性的质疑。
超越机器人写新闻会不会造成记者失业这个问题,以及机器到底会不会取代人,回到新闻本身来看,当下的媒介环境传媒起到了什么样的社会功能依然是面临的重要问题。拉斯维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媒的三功能说:环境监测、社会协调、协会遗产传承。而超越功能主义的意识形态,传播与媒体始终对社会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在不同文化历史中对新闻有着不同理解,无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与中立,还是中国新闻业传统的“文人办报”或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追求,但其中都隐含着一种媒体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对不同群体、阶层、结构的把握,不同场域中人的理解。机器人新闻的算法限定了数据的结构、报道的主题、常用的模板。而一旦要求创意、批判性思维、理解社会,机器人尚无法胜任。
从这个意义上看,最终机器人究竟有没有造成新闻业危机,可能本身就是有些单一归因的伪命题。机器人带来的各个领域的伦理问题,新闻业本身的困境与危机,可能一直永远无法回避。但对该领域而言,相信基本的人文价值,相信对社会的理解,可能是在科技大浪潮中维持人本身的主体性的方法之一。尽管也可能是无奈之举。
赞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