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所言:媒介即讯息。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媒介形式本身比理解其承载的内容更为重要。就好比书籍可以承载各类信息,无论是晦涩难懂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亦或是带有爽感编码的网络小说,但不论承载的信息是什么,自身的作用在于,书籍这类传播媒介通过大量的复印使新知识和新思想得以保存和扩散。
随着学术研究视角的转变,置于内容阴影下的媒介物质性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生话题。从物质性出发去理解媒介,主要讨论的是媒介技术作为“元资本”“元动力”如何在宏观层面上、多维度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发展。其实,当公共性网络舆论事件与短视频媒介相遇时,短视频媒介不仅会成为公共性网络舆论事件的播报宣传员和事件生成、衍变与反转的剧场,更有导演、编剧的操盘者身份塑造公共性网络舆论事件生成与演变机制。因而在下文论述中,笔者想就微观层面的网络舆论事件进行阐释,短视频媒介是如何作为“元媒介”具体而详细地影响舆论议题。
媒介物质性指媒介系统中使用或消耗的原材料和资源(自然物),支持日常交流活动的设备(人造物),以及构建和维护这些基础设施和机器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媒介物质性还包括电、磁、光、能量等。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戴维·莫利认为物质性研究被看作是影响传播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就会发现,不是从一个传播的时代突然进入到另一个传播的时代,而是新旧符号和物质传播技术存在着许多联系性、重叠性和共生模式。在多重形式的虚拟和实际联系不断变化的格局中,来自先前历史时代的旧幽灵仍然在赛博空间的小路上游荡,甚至最新技术的有效性可以说是最终取决于物质基础设施。
与以往宏大叙事的互联网+平台建设不同,随着媒介赋权受众的逐步下沉,网络上的普通受众更倾向于短视频+的认知思维,这也旁证了在我们所生活的数字社会中,短视频正在像“路由器”一般成为可移动的基础性媒介,更多的受众也更加倾向于视频化的表达方式,短视频舆论也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无论什么媒介技术都有自己内在的时间逻辑,比如碑石媒介因其不易磨损的特质使其具备时间上的绵延性、又比如弹幕媒介因其实时、动态的特征使其具备时间上的易逝性。我们今天谈论的主体——短视频媒介在发挥着高速运转时间、使时间加速的功能的同时也逐步使自己成为嵌入钟表时间,使人的时间观念发生异化、成为宰制人类生产生活秩序与节奏的媒介工具。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在《道德与技术》一文中写道:“在技术性行为中包含着什么?时间、空间和行动者的类型。”同时他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也告诉我们,在行动者与非行动者之间动态连接过程的异质性网络中,行动者更多受到后者逻辑的支配,即我们这里重点讨论的时间和下文的空间。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看当今层出不穷的短视频舆论,有其共通之处。在此起彼伏的短视频舆论场域中,在短视频媒介的内在时间逻辑强大支配下,人的主体性可能没有发挥本来的作用。既然,媒介技术本身的时间逻辑不可避免的拥有建构和组织舆论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媒介时间研究的基本维度——速度上继续来探讨。
在这种持续变化且不断加速的媒介节奏中,短视频舆论内容以其碎片化、场景化的特征在身体感官上给舆论主体营造出一种精神在场的即时感,可以最大触角的让其体验到参与事件所带来的精神快感与即时满足。
在短视频舆论场域中,行动者与他人互动的交往角色是图片或者文字,能够跨越空间汇聚在同一网络场域中,交往角色可脱离现实自我而独立活跃某一场域中,从而实现虚拟空间的在场呈现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的媒介实践打破了现实物理空间和虚拟社会空间的隔阂,在行动者与媒介的双向互动中构造了以舆论事件为核心的社会空间和以行动者情感、关系为基础的精神空间。
物理空间的连接与通达。约翰·彼得斯曾说:“网络交流可以减轻我们的身体、脊柱和脚所承受的风险。”在面对面的意见对峙和争论中,现实物理空间的大部分行动者会习惯性保持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考虑交往因素,选择不露其锋芒的处事态度,从而避免身体上的争执与碰撞;在网络舆论场域中,成为了文字、图像乃至二者的交互体,塑造出新的媒介自我。媒介自我的呈现和塑造不仅突破了物理空间的距离,也降低了行动者在交往动作、交往心理和交往成本的付出,从而表现更真实的自我。短视频媒介将处于不同物理空间的意见体和情感体更精准地聚合在一起,在这个场域中可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消除了行动体因环境、距离等物理差异性而造成的舆论分散。
社会空间的建构。舆论场域的主体实践及其动态过程,是在持续性地创造、转化和维持社会关系。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各方行动者的生产实践客观存在,并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社会关系。在短视频舆论场域中,行动者基于文字、图像进行媒介使用和媒介组合,从而形成特定空间的生产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交关系。
精神空间的交融与共识。正如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学术想象所描述的:“影像不再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短视频媒介打造了沉浸式的精神乌托邦,为舆论场域中的行动者的情感、社会利益诉求提供了物质性基础,这与曾经的贴吧、超话等社群相近。舆论场域实际上是一个以情感为纽带的行动共同体,每一个行动者的精神空间会在渲染、巩固、协商后相融成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因为他们是有着类似诉求和共鸣的同质群体,他们的一切行动也都受到情感的驱动,达到一种集体式的精神交融与共识。
短视频媒介在舆论传播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要把短视频媒介同短视频媒介的内容—舆论事件相结合,考察二者如何共同对舆论实践主体乃至整个社会结构性的影响。只有这样,方能全方位理解短视频舆论演变的内在逻辑及影响趋势,才能给出行之有效的短视频舆论治理措施。
在媒介的时空视域下观照公共性网络舆论事件,把短视频媒介视为舆论内容的呈现载体以及意见表达的工具或平台,将短视频媒介作为一个主体行动者、一种动力机制,逐渐完善自身。这一互动过程使得公共性网络舆论事件“媒介化表达”拥有可供研究的丰富内涵。
马雅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短视频传播中的舆论风险扩散及其治理研究(课题号L22BXW0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