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Sep.,2008 第24卷 第5期JournalofJiangsuInstituteofEducation(SocialScience) Vo1.24 No.5浅谈和声共同课的教材特点《和声学教程》与 《和声基础教程》的比较王 丞(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江苏南京 210013)[摘 要] 本文以 《和声学教程》和 《和声基础教程》两本专著为蓝本,从教学对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作题方法、习题设计角度来分析和比较,以剖解和声共同课的教材特点。[关键词] 和声; 教材; 比较[中图分类号] J61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696(2008)05—0103一O2从拉莫建立西方和声学理论体系至今,已有多本凝聚中去 。 着理论家心血的和声学教科书先后出版,每本书都在不断《和声学教程》是一部对我国和声教学影响较大的译 地完善和声理论体系,从各个角度 、层次对和声的结构、运著,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前苏联和声教学和研究的部分成 用技术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声学教程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 果,顺应了俄罗斯音乐教学体系的发展要求,多年来在我国 由于作者的理论观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具体处理不同而很多音乐院校广为运用 ,对我国的和声学教学的影响巨大 , 形成不同的和声学理论体系。
和声学既是作曲专业的专业作为和声共 同课教材 ,此教材主要针对的是作曲技术理论 课程,也是非作 曲专业的其他音乐专业方向研究的基础课专业的学生,所以全书的内容安排、要求深度、习题对应的 程,能够适应高等艺术院校与师范院校和声共同课的教材 ,铺设以及最后要达到的高度,都是按照专业要求来实施的, 一 直倍受和声教学教师所关注。本文试 图以比较的方法 ,完成这样一个规划是需要充足的学制时间以及教学形式相 对 《和声学教程》①和 《和声基础教程》②两本教科书从整体辅助。对于非作曲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和声学习受到学时、 到某些具体 内容进行对照分析 ,以便进一步理解这些教科主观意愿 、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效果往往不 书的理论基础、处理方法以及各 自的特点,作为我们和声共理想。这一 问题 ,在 国内多年来的和声教学实践中,已经显 同课教学的参考与借鉴。现出来,因而一部适应我国和声共 同课的教材就更为值得一 、 教学对象与要求关注。和声共同课 的学生 ,上课多为大课形式 ,学制为一学《和声基础教程》是一部为高等艺术院校与师范院校 年,学习和声 的目的更多的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风格 ,为音的和声共同课而撰写的教材,既是一部乔惟进教授多年教 乐作品的分析和正确再现服务。
当然,某些专业也需要一学的总结,也是多年来全国各所音乐院校和声共 同课教学 些和声的写作,但同作曲专业的学生写作要求相比还是有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的结晶体现。本教材有完整而 差异的。正因为教学对象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要求也 不同,和声共同课是培养一专多能综合性音乐人才的基础体系化的训练方法,在把握音乐规律方面是严谨而科学的, 课程,课程设置应 以夯实基础为出发点,兼顾专业知识向广在掌握音乐逻辑的内在规律也是严谨和系统的,教材的撰 度、深度和高度方面发展,使学生掌握和声的基本规律以及写考虑到了音乐的非语义性、音乐的非造型性、音乐的非 自 常规 的运用方法,为其它音乐课程做好理论基础。针对这然性——创造性,兼顾了高等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以及和声 种情况,我们就不能把音乐院校作曲专业 “和声”的教材与学的专业性与共同课和声学的普及性,此教材也可为作 曲 教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到非作曲专业的高校和声共同课教学 专业的和声参考书,或作曲爱好者 自学和声的教本。[收稿 日期]2008—07—11[作者简介]王 丞(1979一),男 ,江苏南京人,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教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 前苏联斯波索宾等四人著,陈敏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第 1版。② 乔惟进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第 1版。- - - - — — 103——二、教学内容性的规范和指导。它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弦连接的一般规律,从而防止不 良声部进行,从而增强了学好和声的信心,随着教育对象的客观条件的不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等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为进一步提高和声共同课的教学质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在教材的章节数 目上应考虑到共 同课的课时,便于4.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内涵 ,它反映了 教师施展教学方法,合理完成教学内容。如从章节内容看 , 一个 民族的民族精神。学习民族调式和声的技术也是加强 《和声学教程》分为上下两册总共六十章,预览六十章可发对民族音乐特征的了解,民族调式的和声手法也是整个和 现,短短一学年学完如此庞大的内容着实有些困难,再细究声技术的一部分,在和声共 同课教材中缺少调式和声 内容 其每章内容,短时期内完成这样的体系训练更是困难,作为无疑是一种缺憾 。在 《和声学教程》中,上册的末尾加进 了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加 以选择的教学,但是,忽视连续性学俄罗斯音乐的调式(这也可以理解为增添了俄罗斯民族音 生学起来将会非常吃力。
毕竟和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教师乐的调式和声),但缺少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知识,而 《和 教的问题,还有学生 自学的过程。 《和声基础教程》总共三声基础教程》恰恰注意到这一重要知识的存在。在传统和 十讲,充分考虑到和声共同课的课时安排,条 目清晰,使和声的基础上,为使学生能够分析或创作民族风格的音乐作 声教学程序更加合理。品,增加了 “调式和声”的内容,分别用三个章节阐述了调2.虽然和声共同课的教学要求不同于作曲专业的教学式和声的基本用法,并对不同调式各级和弦之间的相互连 要求,但是传统和声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丰富发展接,如何根据调式风格选择及处理材料,包括低音进行与声 建立起来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应该保证它的完整部织体层次关系,归纳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受和 性 ,同时更要注意各知识点的前后连续性 。章节知识点前声共同课的教学要求所限,知识点没有详尽的展开,但它引 后的连续对于理论基础较扎实的作 曲专业学生来说或许没为音乐的学习者进一步了解 民族调式特征 ,掌握为民族旋 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理论基础较薄弱的非作曲专业学生律配置和声的方法指明了道路。 来说,在章节中知识点的前后跳跃会对学生学习带来一些三、习题设计与写作 困难,在这方面 《和声基础教程》相对于 《和声学教程》来课后练习题也是和声共同课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习 说,排列的就较为合理。
如前两章分别介绍了和弦的结构题写作对于锻炼和声写作技巧而言是惟一的途径,是实践 以及声部进行,随后正三和弦的的原位与转位分别的在三与理论的结合。习题难易程度既要符合和声共同课的教学 个章节中依次展开,这恰恰体现了同一事物发展进程的一要求,长度也要适中。既要使每章节的知识得到巩固,也要 种变化规律,思路清晰,便于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在介绍同实际应用相联系。 完正三和弦后 ,紧接进入副三和弦。正、副结构 内容 的衔和声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是进行音乐创作必 接,使读者对整个和弦的功能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不可少的技术条件。和声的学习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和声写 接着,属七和弦与副七和弦依次进入,这样介绍完三和弦再作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欲望与创作水平。将音 介绍七和弦,七和弦又按照属七与副七前后连续,这样章节乐创作贯穿于和声教学之中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结 与章节之间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使学生拾级而上更容易把果。明确和声习题的写作要求,并与音乐创作紧密结合,才 握和弦发展的脉络,便于学生记忆,符合教学逻辑 。能真正体现和声学是一 门作曲的基础理论,发挥其 自身的3.对于学习和声的初级阶段 ,和弦之间的连接技术是“基石”作用。
各教材颇为费心并努力详细说明的部分,任课教师也为这习题的写作过程也是音乐艺术性体现的过程,过去的 一 阶段煞费苦心,其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写作中发生机械性训练,学生往往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 一 些声部不良的进行,也是为后续的和声教学进程打牢基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在 础。但是,就这样的一个周密的努力,经过实践证明,学生《和声基础教程》中,针对和声共同课与和声主课的不同对 写作和声声部的不 良进行、平行五、八度问题依然频频出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将和声习题写作的要求划分为 现。现在各高校和声课教师都在努力使基础和声更加联系“初级阶段”和 “高级阶段”,并在附录中加 以说明。同时, 实际应用,都在打破经院式理论传授的教学方法,但是和弦对于当前存在的和声教学与应用实践脱节的现状,提出了 连接技术掌握不牢,不仅仅影响知识点向广度、深度方面的和声习题的 “艺术构思”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对和声习题 发展,而且更加制约着应用和声的教学开展,所以对于和声的写作提出新的要求和训练方法,使得和声教学更具有针 共 同课教学,这个 “瓶颈”的解决是和声教学的关键,也是对性和实用性,从而缩短了和声练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
教材内容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和声学教程》的入门《和声学教程》的习题相对与 《和声基础教程》较难,更适于 阶段规则单一明确,理论上说学生应该容易掌握,从实际教专业作 曲学生的练习,和声共同课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基础 学效果反馈,《和声基础教程》入门阶段的五个基本图示,的练习后,也可选择其教材习题加以练习。 给以上 “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更好的方案,方法简单 易懂 ,行之有效,是理论与应用的统一,是具体应用 中的方(责任编辑 南 山) 法、技术、技巧的概括和总结,为传统和声学教学提供普遍 一 104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