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得出的结论 “美是难的”一语成谶。在西方美学史上这 一问题的答案众多,并无最终结论.甚至有人 取消这一问题。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美学否定美的本质问题 的语言分析美学否定美的本质问题 20世纪奥地利哲学家、美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美学这个题目,就我所见的而言,这个题目完全被误解了. 如果你能考察一下使用‘美的’这个词的句子的 语言学形式,那么你就会发现对‘美的’这一词的 用法,甚至比其他绝大部分的词更容易被人误解.„美 的’这一词是个形容词,所以你就会误解地去说 ‘这件东西有一种美的特质’.”按维特根斯坦 的观点,“美的”就像“好的”、“可爱的”这些词 一样,“它们最初是作为感叹词来使用的”. 维特根斯坦主张:在美的本质问题上,这一语言游戏只有“家族相似”,而无共同的规则和特征. 西方美学史上研究美的本质的三种角度 西方美学史上研究美的本质的三种角度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认识美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认识美 三、从社会生活来认识美三、从社会生活来认识美 一.从精神上来探索美的 根源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一)柏拉图: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建有柏拉图 学园,存在达九世纪,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学 A.美学理论: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美是什么” 的问题. 2.主张美来源于美本身,即美的理式.(世界 存在的依据也来源于理式.“理式说”.) B.理论贡献与不足: 理式论:柏拉图论爱情 (1)爱情就是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人原本生活于理式世界,是男女两性 同体的,后因犯罪被下降到尘世,因世人保留有对上界理式世界的记 忆,所以人会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事物包括美的事物都是摹仿理式而 产生的,美的事物摹仿美的理式.——床有三种:床的理式,木匠做的床, 画家画的床. (2)柏拉图式爱情.从爱某一个美的形体开始,明白形体美的形式是不 变的;关注心灵的美,跟从美的心灵受道;关注行为制度的美;重视各种 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最高的学问——以美的理式为对象的知识. “美貌能保持很久吗?”他答:“变化很快.我并不是说女人好像黄昏的风 景,随着太阳的沉没而不断改变,但是这个比喻几乎是对的.真正的青 春,妙龄贞洁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不可侵犯的青 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 贡献有: 1.努力追问美本身,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 2.讨论了各种美的定义.启发思考,批判错误观点.如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等等. 错误有: 1.客观唯心主义错误.美的理式来自于对客观的美 的认识. 2.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美的理式存在于客观 的美的事物中. (二)康德:德国大哲学家、美学家. 1724至1804,出生于德国的哥尼斯堡小城.一生单 身.生活多彩但极有规律. 早上5点钟起床,喝茶、 写作、讲学、散步都有固定的时间,如钟表一样 准时.墓前至今鲜花不断,哥尼斯堡小城的习俗,青 年男女结婚,一定要到康德墓前献花. 1790年出版《判断力批判》是其美学代表作. 1.观点:审美的规定是鉴赏判断的主观原则——无目的的合 目的性原则. (1)事物的形式引发了人的想象力与知性或理性的“无目 的的合目的性”统一,引发了主观愉快.——形式美学 (2)鉴赏判断的愉快是自由的愉悦——非功利性美学. 不同于功利愉快,因为功利愉快是个人性、肉体性的;不同 于认识的愉快,因为认识的愉快是强制后的结果,不可以重 复;不同于道德的愉快,因为道德的愉快也是意志强制的结 2、贡献与不足。
比如家境平凡,长相普通,并不聪明伶俐的女孩,善良 上进.引发了文学创作者的自由想象.她遇到了高大 英俊的富家公子.富家公子因为讨厌出于金钱、家 庭地位考虑的爱情,而对朴素真诚的女孩产生了好 感.最终女孩麻雀变凤凰、丑小鸭变白天鹅. 再比如出身贫寒,地位低微的笨小子,善良努力.引发 了文学创作者的自由想象.他因为偶然的原因,获得 了武林秘籍或者武林至宝,成为一流高手,制止了武 林浩劫,赢得美女芳心,从此笑傲江湖. 2.贡献与不足: (1)审美与功利(实用功利与道德功利)、概念无关. 审美活动独立了,但审美与真、善的联系削弱了— —审美其实是有功利意义的,它以客观功利为前提, 它能完善人格. (2)审美的依据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这肯 定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3)审美鉴赏判断是普遍的,能够要求别人的赞同,但 这只是主观的普遍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三)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哲学:与柏拉图比较,同是客观唯心主义美 学.但黑格尔的理念与个别有联系;同时理念是运 动变化中的,不是静止的. 理念是世界历史运动变化的规律.它以感性的艺术 形象(特别是人的形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以精神 信仰在宗教活动中表现出来;以哲学概念在哲学认 识中表现出来. 黑格尔美学的贡献与不足. 1、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黑格尔揭示了理性与感性在 美中的统一关系.但这种统一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所以是唯 心主义的. 2、认识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黑格尔强调理念内容与感 性表现形式的统一性,并且重视理念内容的主导性,这是合 理的.但理念内容不是来自于现实,感性形式也是主观的创 造,所以他的美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3、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实体即主体, 理念是实体,所以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说理念主体应当在 客体形式中表现出来. 但理念主体只是精神主体,艺术家不是现实生活中有艺术 个性的艺术家,而仅仅是理念的体现者.这是唯心主义的. (四)克罗齐:美是直观. 意大利美学家.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心灵.他 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物,而属于 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他认为,心灵作 用于物而产生的直觉,就是美.——美是非理 性的直觉活动. 承认主观非理性的作用;但是有主观唯心 主义的缺点. (五)弗洛伊德:美是性欲的升华. 奥地利人(20世纪奥地利有两大思想家,维特根斯 坦与弗洛伊德).原本是医生和神经科学家.主要学 习、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工作.他发现精神病主要与 性有关,是可以治愈的.他创立了自己的治疗方法: 自我分析法——精神分析理论。
1900年出版了 《释梦》一书,成名之作。 在美学研究方面。1907年写成了《诗人与白日梦》。 1、从创作的角度分析,提出美是性欲的升华的观点.比如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丹麦王子在父亲被叔父谋杀,母 亲改嫁叔父后,努力复仇遭遇的悲剧.弗洛伊德认为,这部 作品表现的是升华了的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重点分析了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过去有多种 说法,如性格上的缺陷,压力过于巨大等等。而在弗洛伊德看来, 这是因为哈姆雷特是有恋母情结的人, 叔父实现了他的本能欲望,叔 父不过是内心深处的自我.所以,他的复仇在道德上没有优势.) 2、艺术欣赏作为审美活动也是本能欲望的升华满足.它按 分享原则,自居原则和快乐原则进行活动. 意识活动理想原则 前意识 现实原则 无意识(潜意识) 快乐原则 情结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一)亚里士多德. 1.人物介绍.柏拉图的学生,是与柏拉图齐名的大哲学家.同时也是大 教育家.创建了吕克昂学园,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学问渊博,他把人类的知识系统化了,开创了很多学科. 知识 理论的科学 实践的科学 创造的科学 物理学、数学、 形而上学等等 诗学 理财学、政治学、 伦理学等 2.美学观点——亚里士多德有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美在物体的形式安排与体积. 批判理式论,认为美在个别的事物中,主要在“秩序、匀称与明确” 的形式方面.(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数、比 例;自己又影响后代直到17、18世纪.) (2)承认摹仿的美,认为艺术创作就是摹仿. “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 有摹仿的本能.……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诗比历史更真实. (3)论悲剧的美 1)重视悲剧情节的整一性,不重视人物性格. 2)提出悲剧人物的过失说.好人但有缺点导致悲剧结局. 3)提出悲剧欣赏的净化说.“悲剧引发人的怜悯和恐惧而使这两种情 感得到净化.”罗念生陶冶说;朱光潜渲泄说. (二)达芬奇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美来自于尘世,来自于事物的感官性质.受古希腊罗马的唯 物主义美学影响,同时又受到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的影响. 达芬奇认为,“美是可以用感官去认识的事物的性质”,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摹仿.他在 绘画中,在表现人的精神的同时,他重视人体的比例和谐.“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 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1。
人物介绍。英国18世纪风俗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作为画家,他是英国绘画之父,是第一位在欧洲大陆赢得声誉,画作具有民族特 色的著名画家。 作为美学家,他的《美的分析》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有关形式分析的美学论文。 2、美学观点。他从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出发,去 寻找美。(1)合适。他说:“一些很美的形式, 如果运用得不当,也往往会显得令人厌恶。”(2) 波状线、蛇形线是美的,特别是蛇形线。这说明荷 加兹的美学理论属于古典主义艺术理论。现代主义 艺术中,人们同样重视直线、几何图形的美。结论: “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 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地约束、共同合作而产 生了美。” 1、人物介绍:英国18世纪美学家,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从经验现实出发,进行美的研究。 2、美学观点: (1)事物的某些属性形成美,美是客观的。“我们所谓 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或某些性 质。”如1)比较小;2)光滑;3)各部分见出变化;4) 线条柔和;5)色彩鲜明,但不强烈。 (2)美感的形成与人的生物本能有关。《论崇高与优美 两种观念的根源》:崇高感与人的自体保存本能有关。 人在生命受到威胁时,自体保存本能会活跃起来,产生 生理、心理上的恐惧感;而恐惧正是崇高感的主要心理 内容。优美感与人的社会生活本能有关(主要指男女交 往和一般社会交往的本能),人的社会生活本能的满足, 使人产生愉快感,这正是美感的主要心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