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书虫 || 传播技术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娱乐至死》读后感

上网导航 2023-09-25 289 0条评论
摘要: 【美】尼尔·波兹曼书籍简介《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美国媒体文化...

我是书虫 || 传播技术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娱乐至死》读后感

【美】尼尔·波兹曼

我是书虫 || 传播技术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娱乐至死》读后感

书籍简介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同时也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

《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来自: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以及他对媒介文化的深刻洞察。(来自:百度百科)。

我是书虫 || 传播技术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娱乐至死》读后感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1、媒介即隐喻

2、媒介即认识论

3、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4、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5、躲躲猫的世界

第二部分:

6、娱乐业时代

7、“好……现在”

8、走向伯利恒

9、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10、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11、赫胥黎的警告

《娱乐至死》读后感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开头,我便想以书中的一句话来为此书作以总述:

“这本书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最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随着印刷术影响的减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构成公共事务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

媒介的演进与更新,不单单是来源于技术支持和传播方式的变化,最后的归因应该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促使人类社会的变革。媒介指导我们认识事物以及了解事物的方式,从先前语言作为社会传播的主要媒介,使得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联系紧密,社会化的活动增多;当语言的交流无法满足社会化的发展需求时,印刷术时代下的文字传播成为人们选择时空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就由此重新定义了人们进行社会传播与活动的思维方式与意义环境。

令人值得思忖的是,印刷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似乎让更多的人的脑力空间得以膨胀。人人通过纸质书籍、小册子、宣传册,得以掌握知识与获得信息。这种变化在16世纪的美国格外凸显。印刷品的广布,打破了阶层意识观念,美国的自由主义也随着人民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逐渐成为社会风尚。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成为思想与各种科研成果产出的集散地。

传统的铅字文化锻炼了人们的思考力。繁多的文字与句式,需要人们拥有足够的智力去识别和理解。正如“编码-解码”的 思维过程,去破解每一个语义、修饰、逻辑等内涵,从中获得所隐藏的意义。无论是参与公共事务,还是推动商业化,或是普及教育、制定法律,铅字始终是当中的主要介质,垄断了人们的注意力和理性程度。美国人的思辨力也是靠着这时候而迅速成长起来的。

我是书虫 || 传播技术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娱乐至死》读后感

然而理性的人们并没有延续多久,被称为“阐释时代”的印刷时代便被另一种媒介的浪潮所掩盖。人内加工的客观性思维逐渐开始消散,“娱乐业时代”因为电视这一媒介的出现,悄然到来。

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电子技术的合力,19世纪的人们追求生产力的加速提高,电报、摄影术让空间距离得以缩小,视觉解读信息成为社会传播的主流形态。也由此营造出多种“伪语境”环境,不同的人可以脱离实际,从表面感知意义。娱乐化的内容也开始随着电子技术的“肆意流传”而逐渐泛滥,也为电视最后的出场奠定的基础。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大概是走入现代化的人们觉得感知外界的能力仍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需要联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知系统,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终于,电视作为美丽的奇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电视的画面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电视的节目占据了人们思考生命与意义的空间,电视广告给人营造幻想美好的一切语境,电视的思维方式也剥夺了人们理性的思忖。从而,无论是在美国的政治选举,还是新闻播报,无论是宗教布道,还是教育发展,全部都发生了理想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说它带来的社会的先进或者是技术的进步,也不是传播格局的开放,这种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变化。那就是电视的娱乐性成为现代化人们尊奉的信条,可人们却并未感知到这种娱乐性带来的危险性。正如尼尔波兹曼对娱乐性的反思“说的不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

可以想象这么几个图景:当新闻主持人在报道“死亡与哀悼”之后,转眼便说“好,现在我们看下一段新闻”——“某某明星……”,你很难想象,在“死亡与哀悼”的痛苦中,新闻主持人是如何无情绪的转化下一个内容,而我们的公众又是如何迅速从这种悲伤的信息中解放出来。或许,电视的这种毫无连贯性的逻辑呈现,本身就脱离了理性的秩序和意义,而我们的公众也被这样的“戏谑”所冲击的麻木不仁了。

当然,你以为我们眼里严肃的新闻就只是如此么?国外的宗教文化不比这种更严肃么?事实上,西方的宗教一直以来都是贯穿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想象教会的传教士在传统教会讲《圣经》和在电视屏幕上讲的差别。传教士告诉坐在电视屏幕前的教徒们“各位,上帝就在这里!”在哪里?“上帝会一直指引你……”,看看吧,看着传教士在宗教节目中的表现与灵魂的净化,我们的观众更加喜爱上帝了?是更加喜欢在电视上宣传上帝的人吧!“看看,这个教士多像神仙”!然后,突然自己的小孩换到了访谈频道。电视的宗教传播显然更加缺乏了它的神圣性与庄严性,人们可以随意转换屏幕,传教士也会因为电视的修饰而变得更加在乎“名气与利益”,“我是上帝的使者”成为了宗教节目获取市场手段的重要内容。

电视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更加纷繁复杂。多彩的画面、纷扰的音乐,直观的字幕,跨时空的魔力,人们接受到的信息多如牛毛,然后被充斥在其中,久而久之,陷入了技术的“醉生梦死”当中。很不幸,电视成为人们之间交流言谈、社交传播,甚至是地位彰显的圆心,也因此聚集了数不尽的人,公众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因为一切信息,电视都给了!

美国的政治演讲,从最开始的场地辩论,将这个背景也置于电视中。政治家们为了更多的吸引受众,来支持自己。将自己的形象塑造的高大负责,然后,偶尔说一些嬉皮的话语,为了防止观众们听不懂自己的政见,从而表现的“接地气”,方言兜售,各种舞台表演。好像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前台表演”和“幕后行为”完全区隔。更令人觉得搞笑的是,政治家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跑到了电视广告“自说自卖”,以迎合观众们所需要的领导形象。

不光新闻、宗教,政治,没有一个领域能够躲开“娱乐性”的魔咒。教育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我们曾经以为,1969年,美国耗费巨资制作了《芝麻街》,是为了普及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或者是那些接触不到教育的孩子能够获得知识,从而缩小因社会经济条件带来的“知识鸿沟”。然而,利用电视来科普一些生物知识、航海知识等,对于孩子们来说,其效益并不能符合资金的投入,更不能代替教室这个场域中对教育所起到的重要功能。因为电视是一个“没有前提条件、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聚合体,通过调研的事实证明,通过电视学习知识的孩子们最多只能记忆20%的内容,可想,孩子们大概更是喜欢看《芝麻街》里面有趣的对话和绚丽的场景吧!

不管怎么样,电视以及电视本身提供娱乐化的内容并无诟病,可最令人担心与恐惧的却是娱乐化成为构建一切事物的本质,观众也成为娱乐化的囚徒。赫胥黎曾在《美丽新世界》预言过,过分娱乐带给人类社会的危害。他告诉我们“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我是书虫 || 传播技术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娱乐至死》读后感

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我们中国的一句类似如此的经典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娱乐本应该成为我们人类社会生活意义的一种调剂品,却在技术与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控制人们生活的麻醉剂。从印刷时代的拥有理性智力的人们,如今却更改了新的思想体系,寻找着新的观念与诉求,不停地想要获得精神的慰藉。就像“鸦片”一样,毫无征兆的成为“永久吸食者”。

我明白,这种媒介的发展以及娱乐性的衍生,没有丝毫直接有效的办法来阻止它的进程,正如现在的21世纪,电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产物的出现,娱乐的形式更加多样,娱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娱乐的内涵也更加深化。我们阻止不了,但还是要积极性地劝告自己,“提高媒介意识,学习解读文化中的象征思维。”

书籍评价:尼尔波兹曼对于印刷时代和电视时代的对比论述着实精彩,聚合点“娱乐性”也从多方维度论述,踩到核心点是,娱乐本无错,只是害怕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而表现出来。如果失去了人类的理性思考与思维方式,世界将会渐渐腐烂。

另外,尼尔波兹曼师从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多呈批判态度。不过,他所处理较好的部分是,并未否定社会、传播技术的发展,只是对娱乐的本质与未来进行警示!

往期精彩回顾

图: 百 度 图 库

文:Roxanne 林

排版:Roxanne 林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上网导航本文地址:https://www.90xe.com/post/4898.html发布于 2023-09-2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技术导航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