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五千年发展历史中,早就有了关于发簪的记录,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用笄来固定发髻,笄的用途除了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需要用笄来固定。
《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汉人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冠笄礼为男女成年的标志。
款式上,玉簪有男用和女用之分,一般的说男用发簪长一些,更注重实用性,簪头装饰纹样比较简洁,吉祥福寿的图案据多。清据中国时代开始,因为汉人男子被迫留了夷狄的金钱鼠尾辫。玉簪便多为女性所用,女用发簪的端头呈如意状,刻有云纹图样。总体来说男簪长度一般在20cm甚至更长。
似乎一般祭祀及重大礼仪时候贵族会用玉簪(是指和田玉,古代没有翡翠),但是日常用的发簪并不建议用玉簪,因为优质的玉价格昂贵且容易损坏。: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束发,后脑的头发都是应该束到头顶的,除非头发太短束不到头顶。影视剧中泛滥的半束半披的发型是对先人的亵渎,是不懂华夏礼制不学无术导演的意淫。
这是一种男子束发的过程,现在道士还在使用:
1.弯腰、低头,脸面朝下
2.用木梳子梳理头发,把后脖子的头发向前梳理,梳理通了
3.把右手放在头发根部,左手拧头发,把散发拧成发束,越紧越好,发束拧得越紧,盘出的髻越精致,越结实
4.由手把一根10厘米长的竹簪子横在头发根部,左手把拧紧的发束盘在簪子上,使劲盘,盘几圈,盘出层次
5.把最后的发尾塞入盘到的发髻中
这样盘出的发髻非常结实,即使做武术之类的剧烈活动,其发髻仍然很结实,不会散开。我问过道士,如果突然把簪子拔下,发髻会不会向瀑布一样散开,他说不会的,即使把簪子拔下,发髻也不散,至少两个小时内不会散。
清据中国以前汉族男子成年时束发为髻,“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束扎发髻。《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孔颖达 注。身穿汉服的束发男子“锦束发者,以锦为緫而束发也。” 汉 刘向 《列女传·鲁秋洁妇》:“洁妇者, 鲁 秋胡子 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官于 陈 ,五年乃归……妇曰:‘子束发辞亲,往仕五年乃还。’”
2.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 汉 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唐 鲍溶 《苦哉远行人》诗:“去时始束发,今来发已霜。” 宋 陆游 《上执政书》:“某小人,生无他长,不幸束发有文字之愚,自上世遗文, 先秦 古书,昼读夜思,以求圣贤致意处。”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束发从仕若干季,剖剧无艰,锄奸不懦。”清 钱谦益 《南京通政司通政使林学曾授正议大夫继妻吴氏仍前封制》:“人臣束发励行,老而弥固,则必有贤明之助焉。”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我生始束发,便思万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