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哥说:人工智能的主场——机器人新闻写作

上网导航 2023-09-07 288 0条评论
摘要: 机器人新闻生产写作机器人新闻生产是指运用一定的计算机程序,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自动生成新闻报道的过程。...

猫哥说:人工智能的主场——机器人新闻写作

机器新闻生产写作

机器人新闻生产是指运用一定的计算机程序,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自动生成新闻报道的过程。

机器人的新闻生产与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新闻生产在生产方式上有本质的区别。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是新闻媒体采编人员经过新闻收集、编辑加工、制作、发布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是单向链条的。而机器人的新闻生产主要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进行,形成了新的采编流程。

猫哥说:人工智能的主场——机器人新闻写作

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频道用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发布了一篇名为《8月CH涨2%创12个月新髙》的报道,开了国内机器人写稿的先河。

此后,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还是湖北广播电视台的“云朵”,都是机器人写作代表。

猫哥说:人工智能的主场——机器人新闻写作

机器人写作的优势

(一)生产内容精准化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机器人写作最大的优势在于精确。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可以不通过在新闻事发第一现场获取情况,而是对已有的数据、资料进行快速搜集,加工编制而成。虽然机器人对稿件的理解深度远不及记者,但在海量数据和强大计算能力的支撑下,其信息的准确度还是比较高的。除此以外,正因为机器人写稿依靠的是全网数据,所以在数据海量的情况下,机器人写稿可以有效避免虚假数据。

(二)生产速度迅速便捷

5秒钟可以干什么?对于很多记者来说,甚至不够他们点开文档,但5秒却足以让一个机器人写出一篇文稿。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自动编写稿件,仅用25秒出稿,540字并配以4张图片。此后一系列余震消息,自动编写速度最快的仅用时5秒。由此看来,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在新闻生产的速度上是远不及机器人记者的。除了这种灾难性报道,比如财经、体育、战争类的新闻报道,只要格式固定、逻辑单一且主要由数据构成,机器人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从某一程度来说,机器人写作加快了新闻生产的速度。

猫哥说:人工智能的主场——机器人新闻写作

(此为机器人写作内容)

(三)生产时间全天候

传统的新闻生产是一个流水线式的构建过程,新闻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报道进行策划组织、新闻线索收集、采访和编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消耗时间和人力,受到各种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新闻生产效率大打折扣。机器人写作在新闻生产中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首先,产生新闻的主题并非人而是机器,它没有知觉、情绪和思想等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其次,工作时间不受限制,只要工作人员设置好程序,就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工作,实现新闻24小时滚动播放。

机器人写作的劣势

机器人新闻生产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因为机器的特点,也会相伴而生许多问题。

(一)写作范围有限

因为机器不会思考,所以只能按照既定的新闻写作模板进行新闻生产,生产体育、财经类的报道,因为这些领域的新闻报道比较简单,只是数据的罗列和分析处理,材料比较固定,模式比较单一。机器人在新闻生产时能提供海量的数据,但却无法生产深度新闻、解释性新闻和评论等。

(二)内容缺乏深度

机器人生产新闻虽然速度快,但是固定的模板使其只能简单地罗列数据,对数据进行排列组合,因此每篇文章在篇章结构和文字表达上都差不多,同质化严重,读多了只能味同嚼蜡,没有新意和深度。并且机器人写作新闻不能进行规律的总结,不能进行引人入胜的描述,甚至对有些特定词汇的语义无法理解,极易产生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

(三)内容错误易造成不良后果

机器人新闻写作与传统媒体记者的新闻采写一样也会出错,但是出错后远比人工写作危害要大得多。由于数据录入以及数据收集可能会出现错误,一旦机器人抓取了错误数据,生成不实新闻并自动发布出去,瞬间就能传遍整个互联网,人力是不可能及时干预和修正的,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和损失。

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发展途径

猫哥说:人工智能的主场——机器人新闻写作

(一)人机结合进行新闻生产

虽然机器人写作已经成为现实,但是机器人还远远代替不了记者的位置,因为它有自身的技术和写作的局限性。对记者而言,不能将机器人只看作是自己职业的威胁,而盲目地加以排斥,而是应该用开放的眼光看到机器人写作对自己写作的帮助,并借此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可以利用机器人进行初级新闻生产,生产出最基本的数据和现象,省却了记者耗费大量时间而做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记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采访和分析,快速切入主题,找准重心,进行深度报道和解释,使用户既能获得大量真实数据,又能知道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内涵,在稿件完成后还可以帮助记者及时校对,实现机器人新闻生产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良性互补。

(二)拓宽报道领域

随着科技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平台的逐步完善,机器人报道的领域必将不再局限在体育、财经等单一领域,而是向多领域发展。机器人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加强,可以写作的领域将更加广泛,甚至通过编程、语义理解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写作具有情感性、民生类、深度报道等新闻也可以成为现实。

(三)提供个性化服务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媒体处于主动地位,媒体生产什么,用户就得接受什么,用户处于被动地位,没有选择的权利。大数据时代,机器人写作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不仅能进行一对多的传播,还能进行一对一的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器人新闻写作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爱好和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并按照这些兴趣和习惯进行个性化新闻的写作,进而进行个性化新闻的推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即使某一稿件只有一个用户有兴趣阅读。这种个性化服务的提供能够增加用户对媒体的黏合度,提高媒体的传播效果。

(四)新闻从业者提升综合素养

机器人新闻生产的出现,对新闻从业者而言是他们提升综合素养的机遇。新闻从业人员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思维,树立大数据思维,不仅要提高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编辑的业务能力,而且要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掌握新媒体和新闻深度报道的能力。要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新的技术,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在机器人新闻生产的基础上写作出更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稿件。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机器新闻写作”时代传媒发展的新变局[J].中国报业,2015

2翟欣.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生产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视听,2018

3邹阿江.新闻传播中机器人写作的局限性与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

4黄磊.浅析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和不足[J].新闻前哨,2019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上网导航本文地址:https://www.90xe.com/post/3844.html发布于 2023-09-0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技术导航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